億千載,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千百年,詩書氣質綻放芳華。湖北省宜昌市,是長江三峽起始地,三峽大壩、葛洲壩所在地,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是文化名人屈原、楊守敬的故里。歷經千年,文脈依然傳承,“淬煉匠心、傳承匠魂”的人才搖籃——枝江職業教育中心(宜昌第二技校)就坐落于此。它鑄魂育人,提質增效,努力培養高素質高水平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用心書寫新時代職業教育奮進之筆。
傳承鼎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邁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枝江職業教育中心(宜昌第二技校)在摸索中前進,傳承鼎新,堅守本色,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枝江職業教育中心(宜昌第二技校)四十八載風雨兼程,集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成人大學教育于一體,是枝江市僅有的一所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學校探索“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開發出獨具特色的“匠魂、匠心、匠德、匠術、匠行、匠器、匠藝、匠本”等“八匠”校本課程體系。
基于“專業對接產業”理念,以構建“雙核心”專業課程體系(以職業技能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以職業素養為核心的養成教育體系)和“雙主線”專業課程開發機制(開發對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的項目課程、圍繞特色產品轉化的項目課程)為基礎,遵循專業發展“六專”思路(做優重點專業、打造特色專業、培植新興專業、爭創品牌專業、融合學訓專業、構建專業集群),全面推進“1+X”職業技能等級“闖關考級五個一”(開發一套云教材、完善一本技能操作手冊、發放一本闖關考級護照、制定一套評價體系、所有學生一次性獲得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工程,壓實專業建設“十位一體”任務(健全專業建設標準及考評體系,完善專業建設實施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崗課賽證”一體化課程體系,深化“雙導雙帶”課堂教學改革,培育校企互融的教學創新團隊和“雙師型”師資隊伍,對接當地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暢通中高職“3+2”銜接通道,形成專業診改運行考核機制),形成了“126510”專業建設格局,專業對接地方產業體系率達77.8%。
以打造“公共必修、專業必修、限制選修、自主選修、企業必修”五位一體的課程體系為切入點,深入開展基于“模塊教學單元、主題教學單元、工作過程導向、理實一體教學、線上線下混合,任務導向、行動單導學,工作項目為教學內容、小組合作為學習方式”的“雙導雙帶”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了“執教人說課—觀察員評課—同行議課—專家診課”的“四課”聽評課流程和“一課二上三討論”課例研究的“4+1”校本教研體系。改學科早自習為“晨讀”、每節課前用3分鐘來演講、晚自習用15分鐘時間來訓練書法;將兩節體育課增加到3節,打亂行政班級,按學生興趣編班,實施“走班”教學,“30分鐘大課間、校園球賽、陽光體育節”,開展特色課程“十個一”活動,組建體育類、文藝類、技能類、創業類、非遺類、人文類等六大類40個社團組織,實施“兩項運動技能、一項藝術特長”達標行動,系統推進體藝特色課程改革。
同時,學校根據PEST和SWOT的綜合分析,以學校使命、愿景和價值觀為出發點,以“尚軍教育”為切入點,高舉“鑄匠”文化旗幟,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引入、文化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德育管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智慧校園創建為著力點,在進一步加強管理規范化的同時,重點推進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在“務實職中、服務職中、智慧職中”的基礎上,努力建設“特色職中、開放職中、品位職中、卓越職中”,提供適合每名學生個性化成長的理想教育,著力培養“身心健康、品德高尚、技能過硬”的優秀人才,創辦集品牌、特色、卓越于一體,適合學生發展和培育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教育,將枝江職業教育中心(宜昌第二技校)塑造成為一個方方面面體現“鑄匠”教育理念,值得社會信任的卓越品牌。
學校以卓越績效管理統領學校管理實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帶來明顯“紅利”,極大地促進了學校辦學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立德樹人培養技術創新人才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渡,勇進者勝。學校以“鑄匠”文化為引領,以深化“尚軍教育”為載體,以創建德育品牌為目標,以“冰山十八路”德育學分銀行管理平臺為手段,圍繞德育“四個維度”(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緊扣“3個主題”(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培育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為重點)、遵循德育發展的“六階段”(我不想受到懲罰、我想要得到獎勵、我要做個好學生、我要遵守規則、我能換位思考、我能嚴格自律)成長規律,完善“三全育人”機制,推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相融合、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形成了“管理、教育、安全、課程、活動、勞動、文化、心理、評價”等九大工作體系,搭建了立德樹人“德育體系、關鍵能力、長效機制”金三角。
多年來,學校培養了眾多的技術創新人才,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其中有各級技能大賽冠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2020年中職畢業上大學的推薦免試研究生、畢業第二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被枝江市授予“高質量發展突出貢獻獎”的杰出人才,以及各行各業的高管和企業家,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社會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學校重視學生的畢業去向問題,確保每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未來”。一方面,學校與三寧化工、奧美醫療、華鑫電子、南煉化工、字節跳動、大眾汽車等市內外知名企業合作舉辦冠名班,實行訂單培養,定向對口就業;開展汽修、烹飪、學前、電商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打通學生就業渠道。學生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考核均實行學分管理,讓學生揚長避短;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通過考試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提升了就業技能。另一方面,學校重視部分學生的升學需求,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量身定制了技能高考、中高職銜接(3+2)、高職院校自主招生、成人電大、函授等多種升學模式,為學生搭建了成長立交橋。
近年來,學生參加各級職業技能大賽,競賽成績位居湖北省前列,部分專業在全國排名靠前。畢業生成為各企業搶手的“香餑餑”。招聘單位贊不絕口:“每年到學校招人,這所學校培養的學生不但個個技術過硬,綜合素養更是特別突出。既能文也能武,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工匠人才。”
突出導向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學校牢牢把握“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始終堅定“立足區域產業發展,打造人才培養高地”的辦學道路,緊緊圍繞“雙優創建,雙輪驅動,職業成才”的發展戰略,為枝江“4+2+3”產業體系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學校著力構建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1357”體系,即:1個對接——學校發展對接地方經濟建設;3個融合——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融合、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融合、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5個圍著轉——學校圍著地方轉、專業圍著產業轉、教學圍著崗位轉、知識圍著技能轉、培訓圍著企業轉;7種校企合作方式——產教共同體模式、大師工作室模式、生產車間模式、企業轉型升級模式、“雙元”育徒培訓模式、招商助力模式、產業扶貧模式。
學校逐步形成了“789”的職業培訓格局,即:打造出了電工、焊工、叉車鏟車工、育嬰師、烹飪、美容、電子商務等七大培訓品牌;具備國家三級安全生產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考試基地、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產業工人培訓示范基地、退役士兵技能培訓定點機構、宜昌市就業培訓定點機構、產業工人培訓基地、枝江市就業培訓基地等八大培訓資質;開展了高技能人才、就業技能、產業工人、安全生產、職業資格鑒定、退役士兵、移民、幼兒教師、新型職業農民等九大培訓項目,年培訓規模超萬人。
近3年來,學校為當地龍頭企業奧美、電子信息產業園等輸送實習生20余批、3500余人次,全部實現本地實習安置、留職穩崗率達98%、本地就業率40%,成為區域離不開、行業都認可、社會很滿意的職業學校。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吹響了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號角。學校聞令而行,制定了“實現‘兩優’總目標、形成‘三高’新局面、著力‘兩項’大提升”的“232”行動綱領。未來,學校將朝著“2023年,把學校打造成為‘專業建設優質、學校發展優質’的宜昌前列、湖北一流的‘雙優’高品質中職學校”的辦學愿景,繼續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優質中職學校的前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不斷培養“融天下建設于心、擔建設天下于肩”的匠心人才隊伍。而這,不僅是一所中職學校的情懷,亦是工匠精神的情懷。
(袁新宏 黃兆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