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表示,要強化監督檢查,加大對“一對一”“高端家政”“眾籌私教”“住家教師”等隱形變異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這是短短20天內,教育部再次就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作出重要部署。9月3日,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強化部門協同、條塊聯動,壓實責任,依法依規堅決查處違反培訓主體有關規定,以咨詢、文化傳播、“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等行為。
“雙減”意見印發以來,各地大力推進校外培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不可回避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在居民樓、酒店、咖啡廳等場所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等學科類培訓現象仍然存在。
破解學科類校外培訓隱形變異難題,關鍵是找準切入點,見招拆招,用高招破除有關機構的歪招,用實招戳破有關機構的花招。也就是說,無論有關機構披上什么馬甲,怎么實施“變臉術”,也難逃監管的火眼金睛,難以躲避懲處。
怎么破解?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通知說得很清楚,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成立專家委員會或指定專業機構,對隱形變異培訓行為進行科學辨別。二是充分發揮社區綜合治理功能,開展區域巡查執法。三是暢通投訴舉報渠道,拓展問題線索來源,強化社會監督。應該說,這三個招數都是高招,只要每一招發揮出作用,都能有力有效遏制變異難題,如果三箭齊發,則事半功倍。
“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以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為例,無論有關機構再怎么搞“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再怎么化整為零都會留下蛛絲馬跡。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提升民眾的熱情,激勵他們采取合法手段積極舉報違規現象,那些變異做法便難以存續下去。
此外,還要加大查處力度,提高有關機構的違規成本。“雙減”要求各地明確專項治理行動的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人,“對違法違規行為要依法依規嚴懲重罰,形成警示震懾”。對隱形變異違規培訓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在法律框架內,對屢教不改者加大懲處力度,也能起到震懾效果。
如果說查處側重于堵,那么還要想出辦法找到疏通之道。一些家長為何迷戀校外學科類培訓,一個重要原因是,怕孩子在校內功課上吃不飽、吃不好。對此,有關部門要真正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讓學校堅持應教盡教,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后服務水平,讓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在校內“吃飽”“吃好”,減少參加校外培訓需求。
另一個重要原因,則與家長焦慮有關,擔心孩子在社會激烈競爭中落了下風,便千方百計讓孩子搶跑,讓孩子盡可能地多參加一些學科培訓,以便在小升初或中考中取得先機。對此,有關部門則需要強化對孩子的素質引領,比如改進考試方法、堅持以學定考等,如“雙減”所提出的,“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嚴禁下達升學指標或片面以升學率評價學校和教師。”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9月22日,全國有10.8萬所義務教育學校(不含寄宿制學校和村小學)已填報課后服務信息,其中96.3%的學校提供了課后服務;有7743.1萬名學生參加了課后服務,學生參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學生每周5天全程參加;534.5萬名教師參與課后服務工作,占這些學校教師數的86.2%,另聘請了20.6萬名校外專業人員參與課后服務工作。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變化,假以時日,“雙減”效果將越發明顯,校外培訓亂象將逐漸得到根本性遏制。
落實“雙減”部署,需要系統推進,也需要部門聯動;治理學科類培訓亂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追求一勞永逸。不斷壓實責任,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建立配套治理體系,強化部門協同、條塊聯動,以新擔當成就新作為,以實招求實效,這場利國利民的治理行動將取得多贏。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