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體育運動,不少“佛系”大學生表示運動很累,喜歡宅在宿舍,選擇“躺平”,推崇“修身養性”。但一到體質測試,部分大學生就慌了神。究其原因就是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下降。
大學生的體質,不僅僅關乎著個人的身體健康,還關系著一個國家青年人的精神風貌。伴隨體質健康下滑,隨之而來的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疾病的抵抗力以及對未來工作抗壓能力的下降。
提高大學生體質,高校首先要向大學生宣傳普及科學的健康觀。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疾病的最佳處方。大多數沒有運動意識的大學生,他們的行為與生活方式往往是單一的,比如對著電腦屏幕久坐、晚睡熬夜等。因此要讓學生意識到,早睡早起、積極運動是長期以來人類適應環境的選擇,違背這個規律會給身體帶來嚴重的傷害。
深化體教融合發展,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徑。獲得東京奧運會中國首金的楊倩就是清華大學“體教融合”實踐的受益者。將體育資源與教育資源相結合,不只要關注大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應該綜合考慮德育、智育、體育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豐富學校體育活動,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
體育環境的營造也是加強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環節。營造適宜的體育環境要改革教育教學體制,落實好國家規定的體育工作標準;從技術設施、信息服務、體育指導等方面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還可以多吸納優秀的體育人才,激發學生參與體育的興趣。
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也要思考一下,有多久沒有酣暢淋漓地跑步了,身體有沒有亞健康的表現?須知,鍛煉身體帶來的舒適感是手機等電子設備無法比擬的。
郝博文(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20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