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來看,盡管我國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逐漸上升,但大學生體質仍存在下降的趨勢。導致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滑有諸多原因,比較直接的是學生體育參與水平不足。這與一些學校校園場地不足、器材不足、體育文化缺失以及學生自身生活習慣等因素相關,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
在高校內部管理方面,學校在資金分配與師資建設上更側重能直接影響其排名的領域,而對體育學科領域投入較少;在人才培養中也仍存在“唯分數論”與“唯科研論”的導向。從學生的感受來看,在期末成績考核中,體育成績所占績點比例較低,學生難免對體育課不夠重視。
終身體育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設置還存在重實踐、輕理論的傾向,缺少體質健康知識、終身健身課程的傳授。歐美一些高校普遍開設健康相關體質理論課程和體育運動課程,將其作為體質干預的一項策略,值得借鑒。實證研究也發現,終身健身課程能夠有效將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從追求外表美觀的外部動機,向追求身心享受的內部動機轉變。
高校承擔著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責任,要把體育教學改革作為手段,把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作為根本目標。通過創新體育教育理念,增加體質健康知識課程,構建常態化的校園體育競賽機制,重視體育社團等手段,引導大學生從被動運動變為主動運動。
劉思含(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20級研究生)
責任編輯: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