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新學期一開始,為保證“雙減”政策的真正落實,教育部發文要求加強考試管理。一是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二是不得以任何名義設置重點班。三是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布。
對此,一些家長擔心“不考試怎么知道學生是否學會?”為避免減少或取消考試可能帶來的家長擔憂和教學質量下降,筆者以為,要讓家長明確:取消一、二年級的紙筆考試,意在為孩子減壓。考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國內外心理學的研究均表明,一、二年級的考試成績并不一定能說明什么,更無法預測未來。有學者認為,鑒于小學的學習難度,絕大多數學生只要保持正常的學習,就可學會。家長大可不必在孩子的成績和排名上太過糾結。
對于小學教師而言,要保證教學質量,除了加強優質教學、高效課堂教學等以外,需要加強專業性發展,加強科學學習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強對作業內容和形式的研究,要研究適合一、二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的考核方式,要擴大學生的課外學習內容、強化德體美勞等方面的內容。要研究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能力和素養的“機制”,用科學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引領學習過程,使信息的接受、儲存、鞏固、輸出形成“活性鏈接”,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知識的簡單輸入或機械登錄,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淺度學習為深度學習,變機械學習為理解學習。
同時,教師和家長都要明確考試的目的和功能,不要讓考試成為學習和考核的指揮棒。考試除了有遴選的功能以外,還有診斷的功能。教師的教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學的全面、科學了解之上。好的教學,重點應放在教授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使學生能解決無法預見的問題。
這就要求教師在有限的學校和課堂教學時間內,明確什么值得學習,如何計劃和進行教學才能使大部分學生在高層次上學習,如何選擇或設計測評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準確信息,如何確保目標、教學和測評彼此一致。
當目標、教學、測評之間高度不一致時,就會產生問題,教學與測評不一致,高質量教學無助于學生成績提高,測評與目標不一致,測評結果無法表明目標是否達到等等。
更好的目標教學就是要遵循以下原則:學習問題通則,即學習遷移和保持是教學的重要目的,用知識和認知過程一起界定學習目標;教學問題通則,即某些類別的知識常伴隨某些特定的認知過程,不能區分教學活動與教育目標,對學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測評問題通則,即測評目的具有多樣性,形成性(效果)和終結性(學習水平等級),外部測評對課堂教學具有正反兩方面影響;一致性問題通則,即保持測評與目標一致,保持教學活動與目標一致,目標賦予教學活動以目的。
“雙減”的本意是想通過減少作業、改進考試等方式,減輕學生負擔,創造更多使學生有更好發展的機會;考試結果的不排名、不公布,意在保護每個孩子的自尊,防止出現由攀比、競爭而造成的自卑或心理陰影,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如果我們不能把握學習過程的真諦,不能明確作業和考試的作用,不僅學生的“油”未能加進去,他們車上的“貨”也會減少。現實生活中或未來的競爭中,必要的“貨”不能少,必要的“油”也一定要加進去。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心理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