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秋天,依舊驕陽似火。
在贛西小城里,來自北京、江蘇的3位專家送教上門,點燃了教師們的學習熱情。從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學校管理創新到教師教學之道,一場場精彩的報告為革命老區注入了教育新活力。
“宣講送教團隊把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帶到了教育第一線,把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帶到了教育前沿陣地,對于進一步加快萍鄉市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江西省萍鄉市教育局黨委委員、總督學肖國華說。
探索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和目標是什么?在近3個小時的時間里,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兒童智庫專家,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綜合研究部主任王烽結合最新的政策和鮮活案例,向大家娓娓道來。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人的一生發展奠基、賦能,點燃每一個孩子內心的火種,使大多數學生獲得繼續發展的能力。”王烽認為,目前還存在德育缺乏針對性、實效性,體育、美育過度重視技巧訓練等問題。
“我深深感受到做教育不能忘記它的本源和初心,因為高質量教育的核心就是人,以人為本。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沖刺,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關注到孩子的可持續發展,是能讓孩子在這個社會上有尊嚴、快樂地生存,而不是一堂考試、一張證書、一場演出……”蓮花縣城廂小學教師朱麗花說。
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和0—3歲保育服務,讓每個中小學生都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讓每個青少年都能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圍繞高質量發展的8個目標,王烽為聽眾勾勒出了一幅區域教育現代化藍圖。
談到高質量發展突破重點,王烽認為,要實施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評價,針對義務教育基本質量實施監測督導,實施學生學習與發展過程同步診斷,探索美育、體育、勞動教育課程評價。
“報告既有國家戰略的高度,又關注了人終身發展的廣度,讓我們從更深層次了解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初心,引發了我對教育管理更多的思考與工作熱情,對我們一線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江西省蓮花縣教育局副局長劉炎清說。
“情智教育”引領學校管理創新
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第二期“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學員、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東洲中學校長滕玉英分享了“情智教育”理念。
東洲中學是以當初的薄弱學校海門鎮初級中學為基礎異地籌建起來的。從普通教師成為一校之長,滕玉英心中的情智教育理念愈發清晰。
“文化認同是維系學校秩序的‘黏合劑’,是培育師生員工學校意識的深層基礎,是任何剛性的物質力量、制度力量都無法替代的。”滕玉英表示。
在她看來,情智教育是以師生共同發展為目的,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思維特點,創設愛教樂學的校園情境,啟迪師生情智共生的一種教育理念、策略、行動的總和。
“推進情智教育的關鍵是人,要提升團隊合作的執行能力。”為此,滕玉英重新審視自己作為校長的責任使命擔當,把自己的成長體悟、所學到的理念運用到實際管理中,通過價值引領、行動敘事感染教師。
“情智教育要有系統思維和完善學生成長的課程體系。為此,學校搭建更多平臺,創造更多機會,幫助孩子找到成功的體驗,倡導運動讓生命更陽光、科學讓生命更睿智、文學讓生命更豐潤、藝術讓生命更靈動、實踐讓生命更精彩、儀式讓生命更神圣。”滕玉英進一步闡釋。
聽完報告,蓮花縣城廂小學教務主任戚小梅收獲滿滿:“‘雙減’背景下,教師們或多或少都有焦慮,作為學校的管理層,要借鑒滕校長的經驗,既為學生解壓而樂學,也為教師解壓而樂教。”
“要用情智教育帶領學生一同進步,比如,要保持教學激情,用愛去對待學生;要保持學習習慣,師生共同進步;要留心班集體生活中的溫暖,善于捕捉并弘揚班級正能量,使班集體變得更加溫暖。”蓮花縣坊樓中心小學教師趙騫說。
“雙減”之下呼喚教學改革
“雙減”背景下,教育教學改革如何進行?講座伊始,北京市豆各莊中學原校長、北京景山學校朝陽學校黨支部書記、語文特級教師陳連林就向大家拋出了這一問題。
陳連林從課堂、課程、教學研究、專業閱讀4個維度探討教學管理之道。真知灼見的背后,凝結著他26年教育生涯的體悟。
學生數多、照顧不過來,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這是不少教師上課時碰到的煩惱。陳連林在聽課后發現,學生課堂的生命質態和班級人數不是正比例關系,“課堂應該是學為主體、尊重學生、快樂愉悅的狀態”。
近年來,圍繞課堂教學改革,很多學校進行了探索。在陳連林看來,要慎重用一個模式、一種方式要求塑造所有學科的課堂行為,應當給不同學科、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留下個性化的教學空間。
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產品,陳連林認為,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課程開發力。6年前,陳連林來到豆各莊中學,這是一所農村薄弱校,面臨著生源不理想、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弱等問題。從課程建構入手,陳連林打造了“有人性”的田園課程,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實踐創新融入其中,在課程中尋找教育與大地、育人與耕種、種子與成長的隱秘聯系。
“學校要鼓勵跨學科的教研組設計、開展專題活動,激發教師的學科創新能力,避免學科本位主義的孤立。”陳連林表示。
課后服務同樣需要打造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在講座現場,陳連林展示了兩張課后服務課表:一張課表上,三年級是古詩歌吟誦,六年級是課本劇表演;另一張課表上,一至三年級是6名教師負責的繪本分級階梯閱讀,五至六年級是4名教師負責的生活中的場景口語交際。
“專家的報告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新時代教育思想與思維的碰撞。”蓮花縣坊樓鎮羅市小學教師尹娟娟表示,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生成者,在教學管理中應當避免閉門造車,將研究與實踐結合,以一種開放的姿態融合多種元素,走進學生的心靈。
(記者 焦以璇 徐光明 徐越)
關鍵詞: 區域教育 高質量發展 情智教育 引領學校 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