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農林教育肩負著強農興農的重要使命,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驅動新農科建設有序推進,“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三部曲拉開新農科建設序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給新農科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亟須探尋高質量發展道路。教師是高校辦學和育人的主體,是立德樹人的關鍵。培養高等農林院校高質量教師、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已成為新農科建設的核心要務。湖南農業大學從頂層設計、思想引領、平臺搭建、技術融合四方發力,在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同時推進新農科建設目標實現。
強化頂層設計
走好系統發展之路
頂層設計決定改革方向和路徑。湖南農業大學加強頂層設計,破立結合,緊抓“教學激勵制度完善”和“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品牌工程”兩條主線,整體謀劃高質量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緊抓教師教學激勵,形成特色鮮明、建以致用、上下聯通、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破”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立”潛心教學、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發揮制度導向作用,用好職稱評價“指揮棒”,圍繞高質量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構建相互契合、相互促進的系列制度體系,加大教師教學獎勵力度,給予專項經費支持,引導教師安心教學、熱心教學、潛心教學。
緊抓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務本”品牌工程,完善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體系,將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教研教改、教學競賽、學生學科競賽等項目橫向銜接,將校級、省級、國家級別課程建設與混合式教學改革縱向推進,與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技術指導深度協同;建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學分制,所獲學分納入職稱評審體系;完善教師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形成反饋、指導、跟蹤發展性評價機制;建設以農為特色的優質教學資源庫,豐富校本教師教學能力培訓資源,實現教學支撐體系與課程建設的良性互動,在改革中激活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內生動力。
突出思想引領
走好價值塑造之路
價值塑造是涉農高校立德樹人之本。湖南農業大學把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理念與強農興農使命厚植每名教師內心,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三農”情懷深厚的高質量教師隊伍。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培養教師的思政意識與思政能力,突出“姓農、為農、興農”特色,遵循知行合一的理念,理論設計與實踐落實相結合,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構建思政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實踐課“四位一體”課程思政大體系,挖掘、傳承、激活“知農愛農為農”基因,植入課程建設的全過程,講好鄉村振興故事,分享脫貧攻堅心得,師生共悟愛國情、共立強農志。
合力搭建平臺
走好協同發展之路
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是培養高質量教師的迫切需要。湖南農業大學打造四維培養矩陣,協同共進培養高素質教師。一是打造多元化共同體。構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跨學科教師合作、師生合作、教學管理人員與課程教學團隊合作的學習共同體,匯集智慧、凝聚合力。二是開發多渠道培訓資源。通過“引進+自建、融入+改造、走出去+請進來”,多渠道開發培訓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三是開展多形式培訓活動。通過講座、示范課、研討沙龍、集體磨課、實操應用、社群交流、專項指導、教學競賽等多形式活動,促進培訓實效提升。四是搭建多樣化育人平臺。構建“務本”線上線下教學信息化培訓平臺,實現分層分類個性化培養。充分利用高校聯盟、省內外專業學會、行業企業平臺,實現協同培養。著力強化產學研合作育人平臺,實施教師行業、企業一線實踐“雙師”通道,結合學校的優勢學科和區域經濟特色,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進一步完善教學與科研雙向促進長效機制,拓展教育教學資源,轉化科技研究成果,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構建全域支撐的新農科集群,引領農業產業發展,推動教師投身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
推進技術融合
走好精準發展之路
現代信息技術驅動教育教學改革。湖南農業大學通過搭建智慧教學環境與系統,實現科學預測、精準診斷、實時跟蹤,形成教師專業化可視化發展檔案,構建了高質量教師定向追蹤與精準培養機制,走好教師精準個性發展之路。以涉農課程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涉農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通過新技術、新工具、新方法的應用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教學管理的信息化教學改革,讓師生在“云”上“觸”達農耕文化的發展脈絡以及現代栽培技術、養殖技術的“硬核”實力,實現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科技交融碰撞。
面向鄉村全面振興,新時代涉農高校任重而道遠,應科學謀劃、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大力培養高質量教師,深入推進新農科建設,在培養“知農愛農為農”新型人才上盡職責,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上強擔當,耕好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改革的“責任田”。
(張揚 孫志良 洪彬 庹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