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業,與國家經濟發展、社會改進、階層流動等密切相關,是國際組織和各國持續關注的熱點話題。伴隨社會高速發展,青年“就業難”“慢就業”“有業不就”等現象普遍存在。為打通以大學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年群體就業前“最后一公里”,各國采取了一系列應對之策,幫助其在職場啟航與續航。
——編者
近年來,國際組織密集發布有關青年就業的調研報告、政策文件、數據統計和國際倡議,對青年就業趨勢、面臨挑戰進行闡述和探究。
國際勞工組織發布《2021世界就業趨勢》《2020全球青年就業趨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2020就業概覽》《2019技能策略》《勞動力市場與高等教育產出關系的深入分析》《2015年技能概覽:青年、技能與就業》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擴大青年女性就業途徑》《可遷移技能的全球框架》,世界銀行發布《2019年度報告:終結貧困,投資于機會》《通向更好工作的路徑》等,這些報告均對青年就業趨勢、面臨挑戰與應對之策進行了闡述和探究。
國際上通常將15歲至24歲群體稱為青年,對比教育系統,這部分群體包括高中(畢業)生和大學(畢業)生,因此,青年就業問題即大學生就業和未接受高等教育青年的就業問題。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全球青年在就業市場的參與率低、就業質量不高,隨著科技變革和自動化逐漸普及,青年就業面臨嚴峻挑戰,包括青年的自動化技能不足、自動化趨勢減少青年就業機會、青年就業所需技能與自身獲得的技能不吻合等。對此,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經合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下簡稱“聯合國兒基會”)、歐盟與世界多個國家密切關切青年的技能獲得問題,并采取應對之策促進青年就業。
青年就業所需技能
基礎能力基礎能力是指良好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反映了對所學知識和領域的扎實理論和實踐理解。其中,首先包括最基本的讀算能力,這是工作技能的最基礎。基礎能力一般與青年獲得教育證書或資質相關,許多技術和專業資格能夠證明畢業生可能具備參與特定類型工作所需的興趣和才能。雇主經常將相關的專業技能資格作為確定是否錄用的第一要素。在整個勞動力市場層面上,具備專業資格和技能人才的充足供應與這些技能人才的合理組合配置是經濟向好的重要前提。青年基礎能力的獲得離不開教育系統的賦能。因此,促進青年就業首先要使青年盡最大可能接受最高層級與品質的教育。
數字技能隨著工作任務的自動化,工作性質正在發生變化。數字化帶來巨大的經濟潛力,數字技術可以促進生產率提高,刺激增長并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數字技術可以使世界各地的人更加容易地將自己的想法帶入市場,從而增加創業機會。經合組織指出,良好的數字技能是數字社會的必備能力,要求個體善用技術,有搜索管理信息的能力,創造和分享內容,更加安全地、批判地、符合道德規范地解決問題。
社會情感技能良好的社會交往和情感情緒管理能力是可遷移技能,包括為了實現目標的堅持不懈、自我控制和對目標的熱情,與他人合作、彼此尊重和關懷,自尊、樂觀和自信等情感管理等,在工作場所中越發被重視。這些技能通常難以衡量,也較難直接且短時間內從大學課堂中獲得,但它們是促使個人和就業單位蓬勃發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可以幫助在團隊內部和團隊之間建立協同效應,并使個人能夠有效地與客戶和其他人打交道。因此,社會情感技能也被稱為生活技能、軟技能、21世紀必備技能。
教育領域何為
在基礎教育領域,要著重培養核心技能。無論是經合組織、國際勞工組織還是聯合國兒基會都指出,就業技能是長期累積的過程,青少年的核心技能培養要從基礎教育開始。經合組織提出了面向2030的目標學習框架,認為未來人才應該具備三個維度的核心素養,分別是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知識包括專業知識、跨學科知識、學科認知和程序性知識。面向未來的學生將需要廣泛的專業知識,同時跨學科思考和“連接”能力會更加重要,這些是就業技能的基石。
在高等教育領域,要聚焦改革培養方案。在高等教育日趨普及化的背景下,對于許多工作,高等教育資格是必不可少的要求,而且對學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甚至呈現“文憑通脹”的現象。同時,高等教育還應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橫向技能。橫向技能包括在各種工作場所環境中工作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它們使人們能夠適應工作中不斷變化的需求,或者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在職業生涯中輕松地從一個工作或角色轉移到另一個工作或角色。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系統中,普遍存在著重專業技能輕橫向技能、重學術品質輕就業技能的人才培養導向,需要進一步改革培養方案,適應市場對人才的要求。
在職業教育領域,要加強學校與工作銜接。學徒制已經成為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促進本國青年就業的重要舉措。德國的職業教育、美國日益重視的短期技能培訓、芬蘭高吸引力的職業培訓等,對于幫助青年實現學校領域向工作場域的過渡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組織高度重視職業技能教育和短期培訓對青年就業的推動作用,指出要充分發揮常規教育和非常規教育的雙軌作用。聯合國兒基會指出,要重視培養青少年可遷移的技能,注重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以便他們了解工作場所的相關性。特定技能培訓并非獨立獲得,而應包含在綜合技能中,例如職業技能加可遷移技能,或職業技能、可遷移技能、基礎能力以及數字技能的綜合。
在終身教育領域,要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經合組織明確指出,要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工作技能,國家政策需從五個方面著手。一是激發終身學習的意愿,為青年提供終身學習的選擇機會,樹立愿景;二是為終身學習提供良好的開端,在青年早期建立堅實的基礎學習和正規教育;三是加強投資,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可持續發展;四是提高終身學習的可視度,加強職業技能體系的認證和資格框架建設;五是提高終身學習可及性和針對性,例如可以利用大規模的慕課平臺,有效回應青年個人和雇主的需求。
多措并舉促進就業
勞動力市場瞬息萬變,當前的50%的工作在未來15年或將不復存在。在新冠肺炎疫情疊加效應下,勞動力市場就業機會減少,更加凸顯出與青年適應市場職業需求的重要性。
作為一項系統性工作,青年就業問題的解決需要教育、人力資源、培訓、社會保障等部門的通力協作。
首先,相關部門需要對青年就業的現狀及趨勢進行常規數據統計,掌握“慢就業”“失業”“啃老族”“有業不就”等青年就業的多種樣態,分析原因并制定差異化對策。其次,教育部門尤其是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等領域,須針對市場對畢業生的需求和要求作出回應,積極發揮人才培養改革方案對青年就業的抓手作用。
同時,人工智能的大范圍運用給青年就業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崗位和機遇。就業信息推廣平臺以及服務部門應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為青年就業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推送和就業指導。
最后,國家和政府部門要為青年就業創設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青年就業活力與韌性。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