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里,他們是積極探索“生長因子”之謎的科研先鋒隊,爭分奪秒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課堂上,他們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潛心育人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
在溫州醫科大學,有一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為帶頭人的藥學教學團隊。多年來,這支百余人的團隊聚焦基因工程蛋白藥物基礎研究,成功研發多種促組織損傷再修復新藥,搶占世界生長因子制藥領域的制高點,播撒下中國生物制藥版圖的星星之火。
敢為人先——
鉆研探秘“生長因子”
“人受傷后為什么皮膚會自行愈合?”
“為什么蜥蜴斷尾能長出一條尾巴,而不是兩條?”
李校堃藥學團隊的答案是:有一種神奇的細胞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能治療潰瘍和加速損傷組織再生,讓損傷的皮膚得以較完美修復。
這是一個科研小領域。30年前,國內外幾乎沒人做這方面的研究,而李校堃藥學團隊始終行走在“細胞生長因子”基礎理論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之路上。他們潛心鉆研生長因子(FGF)創新藥物研究,發現并闡明FGF家族與代謝疾病相關機制,成功開發3個FGF一類新藥,服務超6500萬臨床患者,形成了國際創傷修復領域的“中國標準”。
李校堃說,研究的領域無關大小,最重要的是對人類、對國家是否有用。
2018年,以李校堃為通訊作者、團隊成員陳高幟為第一作者的學術論文,發表在國際頂級綜合性學術期刊《自然》上,首次系統揭示了FGF參與組織再生和代謝調控的理論機制。團隊因此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等獎項。
知行合一 ——
讓研究成果走出校門
生物制藥是高附加值的未來產業,前景十分廣闊。李校堃常說,不能在“象牙塔”內閉門造車,必須勇于挑起擔子,讓研究成果真正服務國家、服務社會。
近年來,溫州醫科大學藥學團隊不斷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融合——與珠海億勝聯合構建國內最大的眼部疾病修復類生物制品體系;與上海騰瑞共建華東生長因子創面修復轉化中心,積極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上海臨港”生物醫藥戰略產業發展……近5年累計為企業提供20余項技術創新成果,經濟效益合計提升200余億元。
2020年10月,溫州醫科大學與地方政府共建的“中國基因藥谷”正式啟用,目標是打造形成近百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和國際一流的蛋白藥物研發與生產基地。
“我們積極投身社會服務,把公益作為醫學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內容。”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林麗表示,近年來,團隊牽頭發起“膚生工程”公益活動,為貧困地區患者提供幫扶,受益群眾超10萬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聯合企業第一時間開發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應用超3000萬人份。
言傳身教——
爭當師德師風模范
李校堃是教學名師,也是專業藥學和生物制藥、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生物技術制藥”負責人。“很多科學家的學術突破在青年時期產生,要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如今已是溫州醫科大學校長的李校堃經常告誡團隊成員,并率先垂范,為團隊的年輕人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基礎,給他們提供“跑道”、資金、機會,把青年人推到第一線。
今年6月15日,在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現場,溫州醫科大學青年科學家黃志鋒團隊憑借“基于結構的細胞生長因子調控機制、分子改良及創新藥物研究”項目與導師李校堃同獲2020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師徒齊獲獎成為佳話。
“溫州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我很榮幸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放開手腳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黃志鋒當年追隨李校堃來到溫州醫科大學工作,他希望自己帶領團隊為溫州在中國生物制藥版圖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榜樣是最有力的引領,在李校堃的“傳幫帶”下,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隊伍從最初的10余人發展到100余人,核心成員一個沒走,不少年輕人已成長為各類優秀人才。
(作者 朱建波 卞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