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唯有做真教育,才能惠及社會;唯有做真教育,才能無怨無悔;唯有做真教育,才能境界全出。
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北師大廣實”)創辦于2016年,是由北京師范大學與廣州市黃埔區合作創辦的高標準、示范性、特色化的十五年制公辦學校。在辦學實踐中,學校將北京師范大學“愛國進步、誠信質樸、求真創新、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與黃埔區“奮勇爭先、奮發有為”的改革進取精神深度融合,內化為“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價值追求,持續豐盈“辦真學、做真人、育真才、長真智”的真教育文化體系,引領師生不斷充實自我、豐盈自我、彰顯自我、超越自我。短短幾年,北師大廣實迅速崛起,成為黃埔區基礎教育的優質品牌。
文化培真
凝聚精神力量
無根之木豈能參天?無源之水豈能不息?什么才是學校永葆生機與活力的源泉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探尋學校的文化之根。
作為一所將北師大優質教育資源移植到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州的現代化學校,北師大廣實秉承北師大“治學修身,兼濟天下”的育人理念和北師大教育集團“做扎根的教育”的治學思想,循守“按照教育規律去辦教育,按照學生成長規律去做教育”的方針,確立了“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園風貌,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力求讓學生享受到全方位的優質教育,實現躋身廣州名校之列的辦學目標。
“做真教育”強調的是教育的方法,只有用科學求真、務實創新的方法做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善良正直的優良品行、唯美和諧的高尚品質的真正的人才;“真做教育”強調的是教育的態度,是教育的追求和指向,回歸教育本真。“做真教育,真做教育”,這是北師大廣實教育人時刻銘記在心的理念,更是他們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課程守真
涵養教育生態
課程建設體現著一所學校的辦學追求和辦學價值。開設什么樣的課程,就決定了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依據國家教育方針、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國家和地方課程計劃,基于“人生中心”的教育哲學,貫徹“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課程理念,按照“精品有特色”的課程建設要求,探索構建了以“和美”文化為基礎、以“博雅卓越”為核心的“七色”生命課程體系,用真課程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沒有好成績不是北師大,只有好成績同樣也不是北師大。”北師大廣實除了追求教學成績,更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實力。“七色”生命課程,是指通過“人文積淀、國家認同、領導力、身心健康、科技創新、思維品質、藝術修養”課程群,打厚生命底色、提升生命品質、展示多彩人生,實現培養具有中國精神的時代新人的目標。例如國家認同課程,通過主題班會課程、校節活動課程、傳統節日課程,落實傳統教育、國防教育、愛國教育,讓學生繼承和發揚北師大“家國情懷,仁義大愛”的優良傳統和廣東“求真務實,敢為人先”的改革進取精神,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人文積淀課程,圍繞國家課程開設基礎性課程、延展性課程、豐富型課程,多維度探索“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精品化”,將學科建設與育人目標有機結合,實現對學科的價值挖掘和文化滲透,最終實現學科對學生的教育培養和理念深化功能;藝術修養課程,通過豐富多彩的個性化課程、社會實踐課程、社團活動課程,不斷激活學生的興奮點,挖掘潛能,提升藝術素養,充分落實“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的要求。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特長和愛好,因時因地選報適合的課程,不僅改變了“千校一面”的辦學同質化傾向,也孕育出了具有“博雅大氣、卓越不凡”氣質的北師大廣實學子。
課程建設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探索永無止境!北師大廣實構建“七色”生命課程的最終目標正是涵養“教師成長、學生成才、學校發展”的生命成長共同體:學生在師愛的滋潤下健康成長,教師的精神在與學生互動中得以升華,校園在承載完善品格的過程中得以積淀??梢哉f,學校的責任就是涵養教育生態,讓每一個學生都在這里愉快成長。
自我歸真
提升生命品質
“教”是為了“不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激發和引導學生自我成長、自我發展。北師大廣實規劃“三級六部制”,以自主管理為手段,設置校級、年級、班級三個層級,學習部、品行部、生活部、藝體部、文宣部、實踐部六個部門,逐步落實學習、品行、生活、藝體、文宣、實踐六大模塊內容,旨在增強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歸屬感,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領導力,助其成才,服務社會,實現價值。
有了標準就有了方向,在實踐過程中,“三級六部制”模式和傳統意義上的學生會、大隊部組織不同的是:學校的教務、政教、團委、總務等部門分別對應相關的六個部,涉及學生工作的通知直接下達到學生,由學生逐級逐項落實,學期末由各部長進行述職,再由全體學生代表對部門工作的成效進行評價,實現學生真參與、真管理、真落實、真提高。
“三級六部制”是為了落實學校“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以及“全面育人,育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舉措,依托學校學生領導力成長學院和年級分院的系統指導和培養,其本質是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校和班級管理中來,喚醒主體性,培養全人格,在體驗中鍛煉和培育合作能力、擔當品格、責任意識、生活勞動技能與服務意識。
品行求真
滋養生命成長
求真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積淀起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不僅蘊藏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熱情和高尚品質,而且承載著紅色的歷史、革命的精神、光榮的傳統、思想的境界。北師大廣實坐落于廣州市黃埔區,秉承愛國奮斗、銳意進取的“黃埔精神”,緊緊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育人目標,以培養“具有中國精神的時代新人”為使命,將德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不斷創新德育形式,深化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德育課程建設和教育實踐活動,讓廣大師生守初心、擔使命,成為凝聚中國靈魂、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文化、推廣中國價值的文明使者,把革命先烈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偉大事業奮力向前推進。
內化紅色思想,傳遞紅色文化。學校將紅色文化理念滲透到辦學目標、辦學理念、環境建設之中,使學生在校園內時時刻刻處處受到紅色文化的影響,心靈得到凈化、升華。倡樹“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校風,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善良正直的優良品行、唯美和諧的高尚品質;在北師大文物博物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辛亥革命紀念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等開設研學課程,讓學生繼承和發揚北師大“愛國情懷、仁義大愛”的精神、黃埔軍校精神和廣東“敢為人先”的改革進取意識;懸掛共和國十大功勛人物展板,讓真正有著卓越功勛的人物成為學習榜樣,邀請鐘南山院士為學校建筑題詞“仰山亭”,為學生樹立真正的人生偶像,激勵學生學習革命精神,立志成為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推行軍民共建,傳承愛國基因。學校廣泛開展具有時代特點和軍旅氣息的紅色文化活動,邀請部隊官兵和消防武警進校園,創新軍訓育人模式,組織開展格斗拳、步兵戰術、緊急集合、軍體拳等多個科目的實戰訓練,舉辦應急救護、日常安全防護等安全理論知識的講座,增添展示青春活力的閱兵式展演環節,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和集體主義精神;成立國旗護衛隊,舉行現場升國旗儀式,開展國旗下演講,豐富愛國教育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載體;開展“三聲”文化修身工程、體育嘉年華、革命主題話劇比賽等“愛國主題”活動,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精神。
民族精神引領,樹立正確榜樣。學校常態化的英雄教育、勵志教育,讓愛國心、強國夢、報國志扎根于學生的內心,英烈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學校宣傳欄、黑板報、校園廣播常常更新時代楷模故事,優秀共產黨員、英雄人物和先進楷模的感人事跡,讓學生感受榜樣的人格魅力,接受高貴靈魂的熏陶與精神的洗禮;建立了文化長廊,通過古今文人志士的故事,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堅韌不拔、不畏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民族精神,從中汲取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動力。
全心陪伴成長,培育真情學子。中學部寄宿的學生,一周才回一次家。學校深知學生的品行成長重于學業進步,實行全員導師制。每個學生都會有3至4名導師,從學習、思想、心理、身體等方面全方位地陪伴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師愛的溫暖;每年評選校園十大新星,讓有不同閃光點的學生走上領獎臺,接受來自全體師生的鼓勵;學校溫馨的心靈驛站,讓學生們有了傾訴的“樹洞”,青春期成長的煩惱能夠及時得到宣泄和引導……
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正是讓教育去偽存真的重要舉措。學校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始終守住教育的“初心”和“真心”,教師們真教,學生們真學,求真知、養真德、說真話、辦真事、追求真理、有真才實學。只有真教育,才能育真人。在這樣一所做真教育的校園里,學生們在萬重洪波中弄潮而行,編織出絢麗的錦繡人生。
(史劍 翟洪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