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密云太師屯鎮中心小學工作了30多年,真要離開,到密云一小任校長,舍不得的不是一點半點。蔡瑞山一個人在辦公室里坐了一會兒,決定“凡是看得見的東西一樣都不帶走”。
去到新學校之前,郭建華翻出了多少年沒用過的駕照,還請老公帶她在偏僻人少的小路上開了幾回。但從密云三中輪崗到太師屯鎮中心小學的第一天,老公還是不放心她一個人開25公里的山路,一直送到校門口才回去。
8月25日,北京市教委宣布,新學期北京將大面積、大比例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蔡瑞山和郭建華就是北京首批3000余名輪崗的校長教師中的一員。
輪崗并不新鮮,但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市將本次輪崗定義為落實“雙減”的重要舉措。
“新政策下校長教師流動應該關注的是,要讓優質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真正惠及到孩子身上,能夠解決學區、學校教育供給中的那些短板和弱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說。
東城區和密云區是本次輪崗的第一批試點區,其中,密云已在全區推行全員輪崗17個年頭。面對“雙減”新賽道,如此大規模的輪崗,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教師編制是去是留?家長、學生是否接受?一切都需要在實踐中給出答案……
需求各不同,真的能匹配?
——交流更精準,“雙匹配”劍指區域高質量教育
“堅持全員輪崗17個年頭,我們對交流輪崗的認識也在深化。”密云區教工委書記張文亮說。
張文亮認為,如果說原先交流輪崗是讓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發揮作用推動整體均衡,那么新一輪交流輪崗則是基于教師需求和學校需求雙向匹配的一輪供給側改革,目標是構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
這在石婷婷身上得到了印證。假期里,原在密云三中工作的石婷婷根據本人職業發展需要提出了輪崗申請,此時恰逢密云巨各莊中學一位數學教師退休,學校出現了數學教師崗位空缺,雙方匹配促成了這次交流輪崗。
然而這種“恰逢”并非真的如此湊巧。“恰逢”背后,是密云區教委列出的兩份詳盡清單:一個是干部教師發展需求清單,一個是學校崗位需求清單。換句話說,即便這位數學教師今年沒有退休,石婷婷也能順利找到交流崗位。
為了讓雙方需求完全納入清單,密云區教委特意成立了研究課題組,將干部交流劃分出發展型交流、合作型交流、項目型交流和優化型交流四種類型,教師交流也分為了城鄉交流、區域內流動和學區、共同體內交流三種形式。
“不同交流形式解決不同問題。”密云區教委主任楊福軍以教師城鄉交流為例說明,“教師城鄉交流細分為發展性交流、兼職交流和學科指導交流。發展性交流推動城鄉教師有序流動,兼職交流調動音體美等特色學科類教師到其他學校開展特色教育活動,豐富學生課后生活,而學科指導交流則讓區級以上骨干教師在更大范圍發揮引領作用。”
密云三中校長王立敏敏銳地感受到此種交流真正的“玄機”。
“教委的導向很明確,評價一所好學校的質量已經不光看本校學生教得好不好,還要看這所學校能不能為區域教育質量提升發揮更大作用。”王立敏說。
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作為密云基礎教育的佼佼者,密云三中應該不會對輪崗太過積極。交流出去的人在區里肯定拔尖,而來的教師很難比本校的人更強。
王立敏坦言,每個新學年,交流輪崗確實會帶給她或多或少的焦慮,“輪崗派出優秀骨干還是一般教師?優秀骨干抽走了,學校的教學質量會不會滑下來?鄉村學校輪崗來的教師給不給全崗?給的話,輪崗教師帶的班級成績下降,家長不滿意怎么辦?”
但新的導向緩解了焦慮。派骨干、給全崗,擔任校長以來,王立敏一直堅持這兩個“傻”選擇。
來的教師給全崗,讓教師體驗到原汁原味的三中環境。大多數輪崗教師很努力,進步也快。真有成績帶不上去的,密云三中還有強大的教研組,可以幫他們扛起來。離開的教師不脫鉤,教研組活動隨時可以回來參加,要什么資料就給什么資料,學校還會帶上禮物專程去山里看望。
“這叫‘來的不是客,人走茶不涼’。”體會到提振區域教育質量這一新成就感的王立敏笑著說。
關系調動、遠離家庭,教師有顧慮?
——學校人變成系統人,人性化管理,確保教師全情投入
輪崗能否實現初衷,讓教師無后顧之憂是關鍵。
東城區景山學校語文特級教師周群今年輪崗到了前門外國語學校。這是她第5年參與輪崗。“我的特長是教研,這次交流過去的崗位是語文學科組,學區給我的任務是要把這個組的教研帶起來。”她說。
受學區派遣輪崗的5年里,周群的人事關系一直在景山學校。與她不同,今年從密云三中輪崗到巨各莊中學的石婷婷,人事關系從原學校遷入了新學校。
輪崗動不動人事?這是關系每個輪崗教師切身利益的事。在市教委新聞發布會上,李奕說,此次北京出臺的新政策推動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跟以前的顯著區別之一,是參與交流輪崗的校長教師,不強求調動組織關系、人事關系。
現實中,首批試點區東城和密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在東城區教委權衡中,從市級示范校景山學校到九年一貫制的前門外國語學校,周群保持市級示范校教師的身份,顯然更符合教師的利益。而學區的任務——在新學校帶起一個團隊,把高效課堂、精細化作業、高質量測試以及高質量的課后學科輔導等帶到這所普通校,在原學校教研力量的支持下也更容易完成。
東城區是教育部評定的全國首批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區)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區。“不強求輪崗教師遷移人事關系,而是要突破校際干部教師管理使用的壁壘,完善學校間、學區間、區域內的交流輪崗機制,讓干部教師完成由‘學校人’向‘學區人’再向‘系統人’的轉變,不斷擴大優質管理資源與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東城區教委主任高偉說。
相比之下,城鄉差異遠大于校際差異的密云選擇“人事關系跟著崗位走”。密云區教委人事科科長張冠軍說:“山區學校有鄉村教師崗位補助,人事關系直接影響教師待遇,此外,人事關系是否在校還影響到教師能不能在所在學校評優評職稱。”
在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專訪時,李奕說,長期以來基礎教育的供給模式都是以學校為主體來供給,所以以前教育均衡強調的是學校之間要均衡。本輪基于“雙減”背景下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基于新的教育供給體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比較北京首批輪崗試點區,位于城區的東城和位于郊區的密云,輪崗干部教師供給主體也不相同。東城區提出,充分發揮教育集團、學區優秀人才的引領帶動作用;密云區的做法是由區教委統籌,推進干部教師城鄉交流。
石婷婷本次輪崗,一共簽了4份人事合同,一份自己留著,兩份給雙方學校,還有一份在教委人事科備案。“教委會出面協調輪崗周期、崗位和待遇,輪崗期結束教師選擇返回原學校也都寫在合同里。”張冠軍說,“4份人事合同里有一份存在教委人事科,目的就是確保輪崗教師沒有后顧之憂。”
此外,密云還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地域廣闊。這也對輪崗的人性化管理提出要求。
楊福軍說:“教委匹配輪崗崗位并不是單一工作導向,也會考慮輪崗教師家庭的實際情況。”石婷婷只有1歲多的孩子是她輪崗最大的顧慮。今年教委安排她到山區輪崗的同時,把她在山區任教的丈夫交流到了密云城區學校,方便就近照顧孩子。
學校差異大,老本領無用武之地?
——摸透校情吃透學情,校長教師各有高招
開學第一天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郭建華第一個感受是,這里學生的臉色普遍比原來學校的學生“深一個色號”。幾個星期下來,她發現密云三小和太師屯鎮中心小學這兩所被25公里山路隔開的小學,差異遠比想象中更大。
“山里孩子很有禮貌,跟新來的老師很快就能親近起來。”她說,“但不少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不好,一部分孩子學習困難還比較大。”她親眼看到老師給一個學生講解解題思路時,說了一遍又一遍,孩子的眼神還是很茫然。
利用周末時間,新來的校領導集體去學生家家訪。在家庭困難學生黑黢黢的房間里,郭建華心里對一所山區寄宿制小學副校長的職責有了更實際的答案。“如果一個孩子是家里唯一識字的人,你不能期待父母對他的學習有什么幫助;如果一個低保戶的希望就是孩子畢業后能有一份工作不再吃低保,你該怎么理解教育質量?”
學情統計驗證了郭建華的觀察。一校五址的太師屯鎮中心小學,學生有相當比例出自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情況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人數是個位數。
“課堂教學可能需要慢一些,再細一點。”郭建華覺得,“但原來城區小學有些經驗在這里可以發揮大作用。”
她在校園實行精細化管理。從校園衛生到行為規范,從宿舍管理到作業管理,一個多月下來,給校園帶來了可見的變化。郭建華還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給了所有家長。每天早上她都會站在校門口,家長有情況可以隨時來說。一開始,家長反映的都是學生矛盾一類的事情,她就親自去找學生談心,再把情況反饋給家長。漸漸地,家長會把跟孩子鬧情緒的事情告訴她,她成了孩子和家長的貼心人。
“那天,我在操場上看到一張廢紙,剛要彎腰去撿,老遠跑過來3名學生,一邊跑一邊說:‘郭校長,我們來撿。’”郭建華笑著說,“就是那會兒,我感覺他們心里有我了。”
與郭建華輪崗的方向正相反。在太師屯鎮中心小學當了9年校長的蔡瑞山本輪輪崗的學校是城區的密云一小。雖然他已經跟前校長聊了幾次,學校的區位、基礎設施等硬件情況,以及學校的文化、教師隊伍和學生的情況也基本了然于胸,但他還是感覺到了職業生涯里許久未曾感受的緊張。“一所好學校的身上沉淀著多少年形成的成熟文化,我在山區學校積累的經驗對這樣的學校有什么價值呢?”這段時間,這是蔡瑞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山區孩子全寄宿,除了學習,各種狀況比較多,我們習慣了把所有孩子的事都放在心上,也有一些辦法,這應該是一個可以深入的方向。”他說。
在育英學校密云分校,記者遇到了一個初中物理兩年換了兩名教師的學生的家長。“初中物理總共就兩年,一年換一個老師,會不會擔心孩子成績?”
“學校會組織我們家長去聽新老師的課,孩子自己也會比較。”這名家長說,“孩子說新老師教初三電學的時候用了另外一種方式,特別容易懂,一下就記住了。她覺得這個老師也挺好,我也就放心了。”
(記者 施劍松 郭馨澤 高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