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擁有21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和中國的首善之區,北京教育改革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大面積、大比例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就在此列。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在不同的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實施,北京這次的大動作有何不同,又將帶來怎樣的改變,能為全國各地提供怎樣的經驗和啟示?這些無疑都是關注的焦點。
義務教育擇校,主要就是擇教師。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最直接的意義莫過于縮小學校之間的師資差距,不斷擴大優質管理資源與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實現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化配置。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了,孩子們都能享受優質教育,家長的擇校焦慮自然能夠緩解,也就有利于把孩子從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中,從過度的競爭中解放出來。
在大面積、大比例推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之前,北京東城區、密云區都已經推行相關政策多年,是輪崗的“老選手”了。作為此次輪崗的第一批試點區,在已有基礎上深化探索,東城和密云實際上還承擔了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不僅要帶動薄弱學校發展,推進整體均衡,還要推進基于新的教育供給體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探索變單一學校的供給為“學區供給”或“集團供給”,全方位優化區域內師資的管理、調配,并以此助力構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這對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絕不僅僅是更大范圍、更高比例,絕不是“新瓶裝舊酒”,而是全面升級,是一場更廣泛、更深刻的變革。
東城位于城區,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校際差距,而密云位于郊區,地域廣闊、城鄉差距大于校際差距。不同的區情決定了兩地交流輪崗校長教師供給主體不同,輪崗方向、輪崗形式、人事管理方式等都必須因地制宜。因此,東城和密云的探索也將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城區和郊區兩種模式的經驗和啟示。
落實“雙減”目標,要求不斷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在此背景下,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提高教育服務質量、推進教育公平的角色更顯重要。可以說,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是一招活棋,走好了,滿盤皆活。如何走好這步活棋,推動區域教育生態的全面優化,期待北京實踐能夠取得更多具有示范性和推廣價值的經驗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