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年,奮進20載。江漢大學合并組建20年來,堅守“立德、致用、兼容、創新”的教育初心,不斷開拓進取,砥礪前行,實現跨越式發展。
江漢大學是湖北省與武漢市共建、以市為主辦學的綜合性大學,目前有在校生2萬人、全職院士2人、雙聘院士3人,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21年,江漢大學省部共建精細爆破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入選國家學位委員會公示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化學工程與技術入選新增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開啟建設高水平城市大學、實現內涵式特色發展的新征程。
跨越20年 奮進譜新篇
改革開放之初,創辦于1981年的原江漢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漢口分校、創辦于1952年的原武漢教育學院、創辦于1958年的原武漢市職工醫學院,不約而同地走上了一條立足武漢、服務地方的辦學新路。原江漢大學打破傳統辦學格局,創立收費、走讀、短學制、職業性和不包分配、擇優推薦的新型辦學模式,受到社會廣泛關注。2001年10月,原江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漢口分校、武漢教育學院、武漢市職工醫學院4校合并組建了新江漢大學。
辦學層次實現三次飛躍。20年間,江漢大學實現了從專科教育為主,到取得學士學位授予權、碩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學位授予權,進入省高校“雙一流”建設陣營的三次飛躍,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博士生教育的辦學格局。
學生規模突破新量級。共培養畢業生11.7萬人。在校生人數從一萬增長到兩萬。開展了研究生、博士生和留學生教育,現有來自23個國家的學歷留學生283人。
師資水平達到新高度。專任教師中的博士人數和比例,分別由學校合并組建時的22人、占比2.14%,增長到現在的595人、占比47.6%。“兩院”院士人選實現零的突破。
科研實力實現新跨越。年度科研經費從100余萬元增長到過億元。獲得國家項目,縱向科研項目增長到300余項,項目來源從單一走向多元。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省部級科研平臺突破性增長,已建成20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從不足一億元增長到近5億元。
學科專業特色鮮明精細爆破國際領先
學校以“化學工程與技術”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學科為重點,建設多學科協同發展的學科體系,在精細爆破領域取得了優秀成績。光電化學材料、環境健康、生物信息、城市文化與城市治理等相關專業也形成了明顯的優勢和特色。
省部共建精細爆破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工程爆破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實驗室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先啟團隊和工程爆破相關學科的多個科研團隊為基礎,整合工程爆破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工業煙塵污染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環境與健康危害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等科研資源,已經形成工程爆破學科群,開展前瞻性研究,引領學科發展。
建立湖北(武漢)爆炸與爆破技術研究院,謝先啟院士團隊創新性地將化學反應工程與動量傳遞等化學工程基本原理應用于爆破工程領域,達到精細調控火炸藥爆炸過程、降低爆破次生有害效應等目標,拓展了化學工程的應用領域,項目成果已在舊城改造、基礎設施建設與抗震救災等500余項重點工程中得到推廣和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
學校做大做強國內一流學科化學工程與材料,依托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工業煙塵污染控制湖北省重點建設實驗室、柔性顯示材料與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
江漢大學是湖北省第三個取得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的單位,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以國家及區域經濟重大需求為導向,面向科技前沿,以光電子產品柔性化、輕量化、環境友好化發展過程中所急需的化工新材料為目標,聚焦前瞻性應用基礎研究、引領原始創新成果突破,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技術供給能力。學校1985年開設化學工程與工藝本科專業,2010年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獲批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2年獲批為省級重點學科,2016年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入選湖北省優勢特色學科群,2018年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面向產業和社會需求,大力實施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去年7月,學校調整工科院系設置,融合學院教學資源,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和新的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今年9月,為了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再次啟動第二輪新工科學院與專業調整,新成立數字建造與爆破工程學院、光電材料與技術學院、環境與健康學院3個工科學院,瞄準高水平城市大學辦學定位和武漢市產業布局,從專業驅動轉向學科驅動,以學科資源整合促進專業建設,形成專業與學科發展的良性互動。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廣育英才。江漢大學建校20年來,把人才培養質量視為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學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實施“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和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立炳靈學院、創業學院、榮譽學院等,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創新科教、產教、醫教、政教協同育人模式;設立本科教學校長獎,重獎本科教學一線優秀教師;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大力支持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實施“一年級工程”,培養良好校風學風。
積極實踐與探索學分制改革,是湖北省首批實行學分制改革試點的省屬高校之一。學校在原有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特色鮮明、多元創新的課程模塊。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包括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大學體育、應用文寫作等。每個模塊又包括豐富的選項,比如大學體育包括籃球、網球、龍舟、瑜伽、健美操等23個體育項目,讓學生能夠自由地選擇。為了發揮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了具有生長性、立體型和開放性特點的課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包括學科競賽、科研訓練、綜合技能、專業實踐、創業教育5個方面,賦予創新創業教育活動“課外創新學分”,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至少修滿5學分。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大大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了一大批知識結構寬廣的復合型人才。江漢大學“地方綜合性大學學分制下教學管理模式構建與探索”榮獲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從2012年起,江漢大學實施全員導師制,規定每個專業配備2—5名導師負責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和指導,全天候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建立導師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措施,每年評選優秀導師給予表彰。
通過推進以課程建設為基礎的課程改革與創新,辦學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20年,5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這些課程均由資深教授與年輕骨干教師擔綱執教,涵蓋了線上課程、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等多種教學模式。近5年,獲評省級教學團隊11個、省級名師工作室3個、省級優秀教學基層組織15個。學生獲省級以上各類獎項4490人次,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全國排名第217位、湖北省屬高校排名第4位。學生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514篇,其中高水平論文113篇。獲批國家、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403項。近10年,英語專業學生參加大學英語專業四級、八級考試一次性通過率高出全國高校平均值25%—35%,法學專業學生參加司法考試通過率高于全國平均值25%—48%,畢業生年均就業率92%以上。
創新體教結合模式,探索學校、企業、協會“三結合”路徑。江漢大學女足奪得2020年中國女子足球超級聯賽冠軍,多名隊員成為現役國家隊主力,隊員王霜獲評“亞洲足球小姐”。
科研創新厚積薄發 成果轉化克難攻堅
學校始終把發展科研工作作為提高教學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學校以各級各類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會聚了大批科技創新人才,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楚天學者”等人才,形成了以國家級別人才為領軍、省部級人才為中堅、中青年博士教師為骨干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多名教師獲評“全國優秀教師”“楚天園丁獎”“荊楚好老師”“武漢最美教師”等稱號。
近5年,學校獲各類科研經費4.76億元、國家基金項目110余項。知識產權授權16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300余項,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位居湖北省屬高校前列。三大國際檢索收錄論文2000余篇次,出版著作和教材300余部。獲各類科技獎項15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5項。《江漢學術》入選中國人文社科期刊AMI綜合評價核心期刊、“名欄”建設工程期刊。組建6家科技成果產業化及學科性公司,其中一家在新三板掛牌。獲批武漢市首家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試點高校,70余項成果實現轉化應用,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江漢大學專場簽約20.07億元。
二十年磨一劍。學校形成了以精細爆破新工藝、柔性顯示基板材料和MNP標記法生物基因鑒定技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謝先啟院士團隊完成的百米級鋼筋混凝土煙囪雙向折疊爆破拆除工程、高層樓房多向多次折疊爆破拆除工程、一次性爆破橋梁拆除工程和一次性整體爆破群樓拆除工程等多項工程,為我國城市建設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江漢大學牽頭的柔性顯示材料與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致力于柔性顯示的關鍵核心材料——柔性顯示PI基板的科技攻關,獲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多個項目支持;通過與武漢天馬微電子、華爍科技協同攻關,解決了柔性基板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問題。申請及獲得中國發明專利30余項、澳大利亞專利2項。核心專利技術轉讓給湖北鼎龍控股有限公司,該公司2020年投資3億多元建成了1000噸的聚酰亞胺漿料工業化生產線,目前產品已經在天馬、華星光電等主流顯示面板企業批量應用,為我國柔性顯示供應鏈的安全提供了穩定可靠的保障。
學校系統生物學研究院與農業農村部門科技發展中心合作探索的一系列生物基因檢測技術已應用于農業、醫學、法醫、食品等多個領域。發明了MNP標記技術,形成60多項發明專利和3項國家標準,被指定用于實施國家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等,為我國生物資源的挖掘、利用與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學校環境與健康學院聯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武漢淡水湖泊生態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提出和實施淡水湖泊生態系統修復的綜合解決方案,助力武漢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立足武漢圖發展 貢獻地方顯擔當
20年來,江漢大學十分重視學校在服務社會方面的重要職能,不僅每年培養大批專門人才直接服務于社會,而且還在共建合作、咨詢培訓、合作研究、成果推廣等方面與社會各界開展廣泛的聯系與合作,逐步形成了“立足武漢,以服務求生存;服務地方,以貢獻求發展”的理念,主動將學校的辦學目標、學科建設、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發展等各項工作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找準學校在地方經濟建設中的定位,將學校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直接對接,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
學校設立服務武漢辦公室,發揮智力科研優勢和決策咨詢作用。創辦武漢市民大學、建設市政協智庫,面向社會開放圖書館、體育場館,承接各類培訓任務。開展校地、校政、校企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120余項。組建專家教授服務考察團,深入武漢各大城區、企業不斷推進合作,開創了整合優勢學科力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改革創新校友工作模式,凝聚校友力量,承辦“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專場,簽約652.43億元。形成了學校與社會“雙向參與、雙向服務、雙向受益”的格局,榮獲“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先進高校”稱號。
面向武漢“五個中心”的發展目標,面向產業需求,圍繞應用研究、社會服務、成果轉化開展科技攻關。新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教學創新中心、虛擬現實與交互技術教學實訓中心等實驗室;與東風公司簽訂校企共建智能軟件測試實驗室協議,積極探索校企協同育人、聯合科技攻關合作新模式;與長江鯤鵬生態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鯤鵬產業學院”,與北京佰高訊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總金額206.5萬元的橫向項目“園區智能綜合運維云管理平臺”。
學校以高校力量與優勢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戰。積極組織實施“博士服務團”服務基層計劃,持續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先后派出9批共23名青年博士到基層掛職。近年來,先后與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安陽鎮王莊村、武漢市蔡甸區勝洪村開展結對幫扶,通過實施幫扶規劃、產業扶持、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等切實有效的舉措,建立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實現精準脫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江大力量。
深扎社會沃土20年,江漢大學精心打造了楚馨社工服務中心、湯湖美術館、法律診所、市民大學、清源書店、江漢大學口腔醫院等一大批服務社會的特色品牌,成為反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在武漢舉辦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上,江漢大學勇于擔當、積極作為:高標準改造綜合體育館,確保男排賽事成功舉行;4321名學生志愿者參與賽會各項服務,服務類別全、訓練周期長,用實際行動踐行志愿精神,為城市爭光、為軍運添彩。
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江漢大學彰顯責任和擔當。學校緊急改建醫療隔離點;附屬醫院(武漢市第六醫院)近千名醫護人員積極參與救治,513名教職工下沉全市14個區200余個社區、近2000名黨員下沉居住地社區開展常態化服務,87名教職工組建120急救中心遠程分指揮中心,97名師生參加全市流調專項工作隊,校醫院10人馳援東苑醫院;1000余名學子參與抗疫志愿服務;校友捐贈1800余萬元。13人被評為國家、省、市抗疫先進個人。意大利籍外教薩拉榮獲2020年中國政府友誼獎。
文化傳承彰顯使命 思想引領鑄魂育人
學校大力加強“靈魂塑造、基礎營造、能力鑄造、身心鍛造”四大工程建設,不斷孕育獨特的校園文化,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示范區”和“輻射源”。
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單位、國家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學校、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省級文明單位、湖北省法治建設示范學校、湖北省園林式校園等稱號。近6年在武漢市績效管理綜合考評中5次“立功”。
學校高擎思想文化旗幟,打造與強化了以“江漢大講壇”“新媒體課堂”和“新青年講壇”為代表的一系列理論宣講活動品牌,開設“認識武漢”公選課。馬克思主義學院陳菲老師獲首屆“新時代網紅思政課”教師稱號、全國首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特等獎。組建“新青年下鄉”宣講隊,在武漢黃陂區36個村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與東西湖區柏泉街共建湖北省“理論熱點面對面”示范點,發揮學校優勢,做好智力服務、調查研究、惠民活動、服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工作。
開展“誦讀新思想奮進新時代”“弘揚中國精神”“我和我的祖國”系列活動,通過演講、朗誦、合唱、書畫展等,將愛國主義精神根植于師生心中。成立了大學生學雷鋒志愿者服務總隊,下設18個分隊,注冊志愿者15300余人;長期廣泛開展“武鐵春運志愿服務”“守望星園——關愛自閉癥兒童”等志愿服務活動,獲“武漢市十大杰出志愿服務集體”稱號。
通過打造“感動江大”人物評選、“榜樣的力量”主題文化教育活動、延安精神進校園、中華詩詞進校園、“清源之秋”讀書節等一大批特色品牌,使廣大師生親近中華經典,熱愛中華文明,自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校真正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陣地。
在新的征程中,學校將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全面貫徹內涵式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特色發展理念,以“雙一流”建設為目標,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用奮斗擁抱新時代,用實干開啟新征程,為湖北高質量發展和武漢“五個中心”建設作出新貢獻。
(江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