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大學生在網暴漩渦中受到的影響更為直接且深刻。據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調查,20.82%受訪者認為自己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網絡暴力事件的影響,包括情緒、說話方式等;56.70%受訪者認為自己會受到部分影響,例如影響對事件的判斷。
主持人語
虛擬的網絡世界其實是現實社會的一面鏡子。此起彼伏的網絡暴力,只是我們社會中公共理性匱乏的一個表征。我們要反思并制止網絡暴力,要加強網絡素養教育、加強網絡立法與執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現實的課堂里,在生活和工作中,訓練人與人之間在相互尊重中求同存異,養成理性建設性的公民精神。
據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調查,有14.27%的受訪者認為,網絡暴力也是網民伸張正義的表現。這個數字,雖然只是受訪者的少數,但考慮到其都是大學生這一特殊身份,就已經足以讓我們警惕。
現實社會中,個體維權不易,不少人遭遇各種不公后會選擇通過網絡曝光尋求幫助。許多時候,受害者想找回些許公道,確實需要靠網民的關注。只是網絡上言語的交鋒常常夾雜非理性情緒,輕則線上辱罵,重則線下深扒。雖然從結果看,有一些網絡上的暴力行為似乎能為弱者討來“公道”,但是在網絡無節制的暴力狂歡中,以惡制惡的齒輪一旦啟動,“自曝”與“網暴”的惡性循環中又有誰能真正獲勝?
值得注意的是,與現實一屏之隔的網絡不光給予個人發聲機會,也能將惡意很輕易地裹上糖衣,讓善良的鋒芒扎錯了方向。而更可怕的是,網暴之后有許多事件出現“反轉”。一次次“狼來了”的騙局,讓部分網民從“讓子彈飛”的謹慎變成“就讓子彈飛吧”的漠然與無奈。在網絡與現實交織并行的當下,我們與惡的距離可能只有一條評論的累積,而我們與善的距離卻可能是條條惡評深挖的溝壑。
一次惡性網暴的巨大傷害,不是簡單的道歉和賠償就能夠彌補。為了正義存續,為了自己維權時有人“抱薪”,為了鍵盤下的利刃不懸于己身,善良可以用鋒芒劃破不公,但始于好意的同時也別忘了忠于責任。
欒明姍(中國海洋大學2021級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