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自定點幫扶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以來,持續向宕昌縣沙灣鎮大寨村派駐第一書記。先后三任第一書記始終牢牢聚焦大寨村產業發展,按照“市場+合作社+農戶+電商”的模式,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引領脫貧致富之路。
大寨村位于宕昌縣南部,山大溝深,全村人均耕地面積0.2畝,交通不便、自然資源的匱乏與土地的稀少,是造成大寨村曾經大部分村民貧困的主要原因。“無人無地無資源”導致該村沒有任何產業,村民多以外出務工為主,留守村子的以老人、婦女和小孩為主,整體受教育水平較低,思想觀念較保守。
基于這一情況,駐村第一書記決定把發展穩定持續的產業作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突破口。第二任第一書記冮皓入戶調研發現,當地家家戶戶都吃面,而且到處都在做工程,對面條的需求量也大,產品能實現自產自銷,村里勞動力簡單培訓就能上手,老百姓的積極性也好調動。于是,冮皓帶領村兩委買了臺小型掛面機試水,結果所產掛面供不應求。
2019年6月,冮皓帶著村民代表赴河南等地考察掛面生產線。同年10月,天津大學投入50萬元購入掛面生產線和包裝機。學校投入、村兩委牽頭、群眾入股,天津大學掛面扶貧車間迅速投入生產,效益良好。合作社逐步確立了以掛面為主打產品的思路,開始批量生產掛面,掛面獲得了SC認證,銷路越來越好,逐步讓村莊產業“興起來”了,村民腰包“鼓起來”了,村民腦袋“富起來”了。
自2019年12月掛面扶貧車間正常運轉以來,共銷售掛面約180噸,銷售額突破150萬元。掛面扶貧車間的良好運轉增加了群眾收入,帶動了群眾就業,增強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