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龍泉山太好玩了!”“這里的風景好美呀!我要趕緊記下來寫進日記本里!”“我要把今天戶外托管課上學到的知識分享給我的好朋友!”在近日的戶外課后托管活動上,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龍泉小學“泉風情”“泉泉農耕”“泉小廚”社團的30多名學生在校長左軍娥的帶領下,來到美麗的龍泉山風景區探尋歷史文化,走進農民豆腐作坊學習豆腐圓子的制作過程,暢游梁子湖、牛山湖,領略美麗的湖光秋色。
為實現減負增效,做好課后托管服務,今年9月開學伊始,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龍泉小學將12位在本土本校工作30多年的“源泉銀齡教師”請進校園,充分挖掘本土資源,開發出具有龍泉地域特色的鄉土項目式課后托管校本教材《我愛我的家鄉——龍泉》,并將系列校本課程納入全校課后托管課程表,利用每周五16:10至17:30的課后托管服務時間,實施校本課程。
為了將課程有效輻射到每一名學生,學校對每個年級的校本課程課后托管作了明確的內容安排,并在各班級門口掛有相應的托管課程牌名,如一年級課程為《龍泉的風景》、二年級為《龍泉的風俗風尚》、三年級為《龍泉的詩文》、四年級為《龍泉的農耕》、五年級為《龍泉的方言》、六年級為《龍泉的風味》,保證每名學生每周能夠上一次校本課程,每人都有出去研學上課的機會。
參觀龍泉山、走訪牛山湖、撿拾龍泉落葉、制作樹葉貼畫與簸箕畫……各年級在明確的校本課程框架下充分展現其內涵,學生將課桌搬到戶外,從校內走向校外,從課本走向大自然,將相關知識學習變成探尋人文歷史、學習傳統技藝、領略自然風光、了解龍泉小鎮風情的過程,將課本知識變成“活的教育”,讓坐在教室的兒童變成活潑的人。
在課后托管時間帶領孩子們走訪龍泉山后,從教20余年的況紅梅老師感慨萬千:“《我愛我的家鄉——龍泉》這項鄉土項目式課后托管課程的實施勾起了我們這群土生土長龍泉人的家鄉情結。感謝學校把這門鄉土課程挖掘出來,幫助孩子們找到了自己的根。”
401班王曉雨同學的媽媽說:“這樣的課后托管課程別出心裁,讓孩子從人文歷史到特色文化和自然風光,全方位了解龍泉特色,不僅讓孩子融入集體、融入大自然,也讓孩子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家長們非常支持這樣的托管課程,希望學校多組織這樣的課后托管活動。”
以大自然為書,以大地為桌,龍泉小學課后托管課越來越生動有趣。
(記者 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