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特色高校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成都理工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地質學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新的歷史時期,學校瞄準“高質量”發展目標,健全學科生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地政企合作,不斷推動學校成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力量。
健全學科生態體系,筑牢專業基礎
學科建設之于大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學者甚至直言,“辦大學就是辦學科”。經過多年積淀,行業高校普遍形成了學科特色顯著的辦學優勢,但也存在學科“一枝獨秀”的發展偏向,不利于實現以優勢學科帶動學校整體發展的“雙一流”建設初衷。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學校樹立學科生態理念,既要打造學科高峰,也要圍繞“雙一流”建設學科布局和發展新興、交叉學科,輻射和帶動關聯學科,調整和提升弱勢學科,形成優勢突出、學科協同的發展態勢,以卓越學術力引領高校競爭力。
近年來,學校在集聚特色學科優勢、推動學科集群發展上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繼續做強地質學。形成沉積地質、構造地質、礦產地質、油氣地質、工程與災害地質、生態環境地質、數字地質7個優勢特色方向。二是優化學科布局。按學科將分布于不同院系的重復、相似專業進行合并、調減,并鼓勵具有一定發展潛力、條件成熟的學科獨立建院。三是通過多學科交叉滲透,破除學科壁壘,催生新的學科增長點。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聚焦科技前沿,探索自動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在地學、環境、能源等傳統優勢學科中的融合應用;探索人文社會科學與傳統優勢學科可能的結合點,不斷挖掘學科縱深發展之路。
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育人口碑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新的歷史時期,行業特色高校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以系統觀念統攬改革全局,保持與時俱進,加強統籌謀劃,敢于破舊立新,確保人才培養各項舉措主線明確;另一方面,瞄準核心任務和薄弱環節狠抓落實,精準施策,做實落細改革具體舉措。
近年來,學校多次召開全校教育大會,總結經驗,查找問題,明確人才培養改革思路,為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同時扎實推進人才培養改革措施。一是全面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大類培養、專業培養、技能培養三大階段,構建通識通修課程、專業課程、技能課程三大模塊,擴大實踐教學比重,強化通識基礎,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自主建構,增強其學習自主性。同時,進一步完善“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鼓勵成果進教材、科研進課堂,優化課程資源,強化課程質量。二是實施拔尖人才培養工程。在全校范圍內設立工學創新班、理學創新班,在優勢專業開設行星科學創新班、地質工程創新班等,實現本碩博融通、優生優培。三是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實施“五個三”工程(三類師資隊伍、三大課程群、三級實踐平臺、三元評價體系、三支管理隊伍),打造創新創業賽訓一體化培養模式,讓創新創業教育貫通人才培養全過程。四是完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成立教育評估與督導處,全面負責人才培養質量監控。完成專業、課程、學業、教學、管理等質量的標準化建設,形成三階段常規檢查、專項抽查、教學督導檢查、學生信息收集、領導干部聽課等全過程監控體系,完善評學和評教相結合的雙向評價機制,推進專業自評、專業認證、外部專業評估、學習達成度評估、課程評估等多元評價形式。
深化校地政企合作,優化服務效能
行業特色高校要穩扎行業土壤,充分發揮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與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向同行。要挖掘學科優勢,主動對接國家重大號召和戰略需求,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探索擴大合作領域、豐富合作項目、深化合作內涵,與地方、政府、企業建立優質資源互利共享的合作機制和交流平臺,在合作辦學、生產研發、技術攻堅、資源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實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的銜接互補,形成互通有無、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學校立足行業需求,大力實施“服務榮校”行動計劃。充分發揮地學、環境、能源等學科群的輻射示范作用,強化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戰略合作。近年來,學校獲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逾50項,建成“自然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研究智庫”“四川礦產資源研究智庫”兩個省級新型特色智庫,先后提交咨詢報告100余份,其中3份獲黨和國家領導人肯定性批示,20余份獲省部級領導人肯定性批示。積極投身鐵路、公路、機場、水壩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承擔礦產資源評價開發、能源勘探與開發、震后重建、地災防治、生態修復、區域及城市環境改造等重大任務,全面參與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茂縣特大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搶險、防治及災后重建工作;深度參與若爾蓋草原沙化防治、青海木里礦山生態修復等國家重大生態修護工程,貢獻了九寨溝火花海生態保育的“中國方案”,獲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高度認可。
2020年9月,學校宜賓校區正式招生,這是學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體現。宜賓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核心地帶,是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學校根據宜賓及周邊區域的產業需求,統籌社會需求契合度較高、優勢特色突出的計算機類、工商管理類、電子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等14個專業,打造產業技術學院,通過積極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建設,調整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校企協同育人常態化模式,形成產教融合教改項目方案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任務清單等多種措施,滿足人力資本供給、科技創新攻關、政務決策咨詢等行業區域需求,充分發揮行業特色高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人才儲備、技術孵化和智慧引擎作用。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