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有根,方能生發;水有源,方能奔涌。
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蘇東坡書院)弘揚百年師范傳統,始終堅持守正創新,扎根黃岡大地辦學育人,積極引入“大別山紅色文化”“東坡文化”“鄂東民俗文化”源頭活水,并進行時代化升華以文化賦能,使師范生能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探索出一條既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又符合教育規律的語文良師培養路徑,為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奠基。
大別山紅色文化賦能
“大別山精神”是一種“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斗、勇當前鋒”的信仰精神,學院充分利用大別山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建構起“兩觀一學一寫”的培養方式,堅定師范生扎根鄉土的理想信念和奉獻精神,解決學生“不愿下”和“不愿留”的問題。
“兩觀”是觀看《大別山紅色薪傳》《霜天紅燭》等學校大型原創紅色藝術經典,和參觀學校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展示館、陳潭秋革命烈士紀念館等紅色遺址。讓師范生在校期間全面接受紅色文化洗禮,繼承紅色基因,堅定扎根鄉土、爭做語文良師的理想信念。“一學”是將大別山黃麻起義、紅軍開創根據地、解放軍進駐大別山等紅色文化資源轉換成課堂思政內容,引導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鄉村語文良師的責任與擔當,喚醒心底“勇當前鋒”的無私奉獻精神。“一寫”是積極參加各類征文比賽。近年來以參加“讀懂中國”征文比賽為中心,通過采訪“五老”,親切感受模范教師的師德師風。兩年來,學院學生參加省部“讀懂中國”征文比賽獲獎5項、編導“一二·九”聞一多愛國話劇一部、省市創新創業大賽獲獎6項、受表彰抗疫先鋒模范9名。紅色文化的熏陶感染,堅定了學子們扎根基層的理想信念。
東坡文化賦能
東坡文化不僅是蘇軾文化的精彩部分,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構成之一。學院以東坡文化賦能學生,在師范生必修專業課程基礎上開創“小課堂”“大課堂”,培養學生“一專多能”,解決“教不好”的問題。
“小課堂”是在學院教師整理的10部“鄂東文獻叢書”、3部蘇軾研究著作和一部《黃岡文化簡史》著作基礎上,重點打造“東坡文化研究”“黃岡文化史”“鄂東名人文化談”這3門文化課程,在強化學生專業知識素養上,提升學生的地方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大課堂”由校內和校外專家主講。校內邀請各學院博士學位教師就教育某一方面暢談,開拓學生的教育視野;校外則持續邀請地方中小學校長、語文名師,還有全國語文學科名師開辦講堂,為學生搭建合理的語文良師知識結構打好基礎。此外,學院普抓師范生的專業技能,強化職業素養。“三字一話”奠定了師范生的職業底色,而詩歌吟誦、詩文創作、公文寫作、多媒體技術等技能的培育,為鄉村語文教師工作的開展插上了翅膀。如近年學院中華經典吟誦隊獲得國家級別獎3項,多次應邀外出匯演,畢業生也將吟誦帶到了鄉村。畢業生陳婷扎根鄉村小學11年,入選2021年國家“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是學院育人的優秀范例。
鄂東民俗文化賦能
鄂東地處楚頭吳尾,具有悠久的民俗文化歷史,學院建構“課程—活動—基地”異質同調的學習模式,以鄂東民俗文化賦能,增進師范生的鄉土情感融合,提高鄉土文化認同感,培養“懂鄉音、知鄉俗、結鄉緣、助鄉興”的新型鄉村語文教師,使其既是優秀語文教師,又是新鄉賢的代表,實現有發展的目標。
學院每年寒暑假組織薪火團隊、方言調查團隊等,到大別山周邊3個省42個縣開展文化調研,作為課程補充的同時,促進了學生對地方方言、民俗、風情有更深的體驗和理解,加強了學生的鄉土文化認同感,從而自覺守衛鄉土文明。而依托鄉村實習基地,學院每年派遣學生到黃岡11個縣市(區)的鄉村進行鍛煉,提前感受鄉土教育環境和人文氣息,有助于學生組織、教學、社交和生活等能力的提高。從課程學習到活動鍛煉再到基地實訓,學生各方面素養和技能顯著提升。薪火團隊多次被國家、省市電視臺報道宣傳,2018年獲團組織“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稱號;近兩年,學生有關語文教學方面的畢業論文獲省級優秀獎達30余篇。民俗文化賦能學生的強大機能,為鄉村教育的扎實發展撒下了文明、不熄的火種。
現如今,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蘇東坡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類)已發展為湖北省品牌專業,2018年獲批湖北省“荊楚卓越教師協同育人計劃項目”,2019年率先接受國家教育部門師范專業二級認證并通過;2021年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進入新時代,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蘇東坡書院)將繼續以文化賦能,發揮地方文化在鄉村語文良師培養上的功能與價值,努力培養更多扎根鄉土的語文良師。
(方正 潘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