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作為東部經濟大省的浙江實現GDP同比增長6%,高于全國(5.4%),延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1—3月,浙江民營企業增加值增長9.6%,分別高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和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企業6.2和1.8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率達78.5%。
浙江民營企業在冊總量350.53萬家,占企業經營主體總量的92.06%,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透過該省一季度經濟成績單里的三個數字,可以看到其民營經濟的生命力,亦詮釋出“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底氣所在。
41.3%:創新塑造優勢
被賦予“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厚望的浙江,始終在經濟發展層面將創新“置頂”。從數字看創新,今年一季度,其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41.3%。
新產品產值率,即新產品產值占企業產品總產值的比率,是衡量企業創新成果的重要指標。
“‘41.3%’反映出浙江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的生產力取得一定成效。”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高級工程師劉堂福認為,在此過程中,民營企業機制靈活且市場敏感度高,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和技術變革,已是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應用和新產業培育的主力軍。
一組數據足以佐證。1—2月,浙江規模以上工業民營企業研發費用增長9.1%,研發費用相當于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5%,均高于該省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
過硬的技術和高科技含量,令不少出自民企的浙江“智”造更具競爭力。走進華芯(嘉興)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自動物料搬送系統實驗室內,銀白色天車正沿空中軌道精準穿梭,每100秒就能將晶圓盒從倉庫送至機臺,較傳統人工搬運效率提升3倍。
“天車搭載的智能調度算法,讓300臺設備像交響樂團般協同作業。系統通過RFID(射頻識別)實時追蹤2萬組晶圓盒坐標,配合光傳感技術將定位誤差控制在±1毫米。”該公司董事長余君山介紹,該系統已出口歐洲、東南亞,成為浙江“智”造出海的代表。
當下,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深度改變各個行業領域。余君山說,“把自己嵌在這個時代的大局里面,企業的發展才有未來。我們將持續加大創新力度,并放眼于海外市場,與國際友商同臺競技。”
從浙江新質產品供給的強勁增勢中,也能看到該省廣大民營企業以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的良好局面。一季度,該省民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集成電路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8.7%、54.1%、33.9%和26.2%。
面向未來,劉堂福建議,民營企業應積極參與浙江省“315X”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專項,通過“高校+平臺+企業+產業鏈”合作以及創新人才團隊打造,進一步實現技術突破。
81.1%:開放拓展空間
在外貿依存度居全國第一的浙江,民營經濟是尤為亮眼的存在——一季度,該省民營企業進出口1.05萬億元,占全省外貿比重達81.1%。
談及向外拓空間的重要性,浙江萬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經理張道明深有體會。一季度,該公司對東盟出口的汽車零部件類產品總額已超過1500萬元,同比增長3.6倍。“今年預計僅越南客戶下的訂單就能達到6000萬元。”
另一側,新能源汽車整車出海按下“加速鍵”。3月下旬,2787輛民企產新能源汽車從寧波舟山港啟程,運往巴西維多利亞港,創下該省單批次商品車裝箱出運量新紀錄。
新能源汽車的海外市場需求旺盛,催生了新型的整車出口運輸模式。據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消息,此次裝車采用“可折疊商品車專用框架”技術和“梅西裝箱+梅東裝船”的高效作業模式,確保新能源汽車出口“零延時”。
近期美國的關稅政策調整,給外向型經濟省份帶來不小挑戰。浙江民企當如何應對?
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經濟學會副會長潘士遠注意到,不少民營企業早在美國宣布增加關稅之前,就調整海外市場布局,靈活應對關稅政策之變。
“浙江經濟的底氣在于民營企業。它們從市場中拼殺出來,經歷過生死輪回,既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又有靈活的抗風險機制。浙江面對風險挑戰,核心始終是‘把民營經濟安頓好,把老百姓安頓好’。接下來應進一步優化外貿結構和營商環境,給予民營經濟更多支持。”潘士遠說。
當下,這樣的行動已經出現。近期,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高頻次專題調研外貿工作;浙江省商務廳聯動多家大型商超、電商平臺推出外貿優品拓內銷舉措,加強供需資源對接;浙江今年還計劃組織超過1000個團組、1萬家次企業赴境外拓市場、增訂單。
36.4萬:營商環境增信心
前不久,麗水實行營業執照全市域跨區通辦,讓青田某酒業公司負責人張先生免去多地跑的麻煩,在當地領到異地變更后的新營業執照。
“以前受傳統屬地管理限制,企業、群眾辦理業務要‘多頭跑’。如今我們通過優化流程、跨區協同,讓企業在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前提下,可以在全市范圍內任意一個行政服務中心辦理經營主體登記、備案等業務。”麗水市市場監管局行政審批處主要負責人艾勇豐介紹。
一季度,浙江新設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36.4萬戶,經營主體隊伍持續壯大。這一數字,與浙江堅持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無關系。
今年,該省發布新一輪“8+4”經濟政策后不久,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就聯動多部門舉辦政策宣講會,向110多家企業面對面解讀政策條款。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這樣的宣講可以精準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讓企業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實惠。”
營商環境的口碑,需要實打實的舉措來樹立。為統籌服務民營經濟,去年浙江還在全國較早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該局成立以來,構建起工作例會機制、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問題協調解決機制、統計監測機制、項目推介機制、宣傳引導機制、督導服務機制等七大機制,建立了服務民營經濟的機制閉環。
以統計監測機制為例,浙江省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洪旭輝介紹,“我們建立了包含73個具體指標的統計監測體系,并進行常態化數據歸集,定期研判民營經濟發展形勢,研究分析苗頭性、趨勢性、傾向性問題,有針對性地推動解決。”
此外,在“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目標要求下,當下浙江各地也動作頻頻。例如杭州余杭在全區組建41支服務小分隊,下派580名干部成為助企服務員,成立300多家企業服務驛站,針對急難險重需求,隨時隨地上門為企業辦事。
在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重大課題“新型政商關系研究”首席專家陳壽燦看來,浙江正讓“親”“清”成為全省上下的行動自覺,形成了具有浙江辨識度的營商環境品牌,并有力助推了民營經濟發展。(鮑夢妮)
關鍵詞: 浙江民營經濟 大省挑大梁 浙江民營企業增加值 浙江民營企業在冊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