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陜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呢?
《康熙王朝》中,有祥實的記載,康熙并沒有將歸順的陜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和正史上一樣,都是自殺。但王輔臣之死的確和康熙有關。 在這部電視劇中,康熙第一次見到王輔臣的時候,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對王輔臣的履歷是精心研究過的。 當時吳三桂即將反叛,而王輔臣左右徘徊,后來卻在家候補了十幾年,雖然此前他曾經是吳三桂的親信。 用王輔臣的話說,“吳三桂待自己如手足,出則同車,寢則同衾。”吳三桂當初之所以對王輔臣這么好,是因為王輔臣人稱“馬鷂子”,當初吳三桂降清入關,連續拿下百城,其中一大半都是王輔臣拿下的。
所以這是當初吳三桂對待王輔臣如此禮遇的重要原因。
后來吳三桂功成名就之后,王輔臣入朝當官,但是混不靈了,因為得罪人,犯了官場大忌,為朝廷所不容,被順治罷了官,在家候補了十幾年,而此期間,吳三桂并沒有伸以援手。
吳三桂要反,連周云龍這樣的角色都已經躍躍欲試。康熙微服私訪的時候,實際上一來打探虛實,二來也是為了暗中爭取人才。結果看走眼還封賞了周云龍,周云龍可謂是吳三桂的鐵桿死黨。 所以這樣一來,康熙實際上就被打了臉,這說明此刻的康熙在識人上還差那么一點火候。但是在王輔臣的問題上,康熙其實就是在賭的這些年王輔臣落魄,吳三桂沒有施以援手。 于是康熙說吳三桂對你王輔臣這么大方,我要比吳三桂還要大方。于是起用了王輔臣為甘陜將軍,統領甘陜的八萬兵馬,駐守平涼。 也就是把自己的西北肘腋交給了王輔臣,康熙皇帝除了信任以外,因為甘陜的部隊原本也是王輔臣的兵馬。 康熙有一點賭對了,那就是的確王輔臣不可能再和吳三桂走到一起了。也就是不可能和吳三桂一條心來對付康熙。 但是康熙皇帝還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不妨礙王輔臣擁兵自重,作壁上觀,形成了誰贏了傾向誰的搖擺不定局面,誰輸了他分而食之。 在此后的三藩形勢一路勢如破竹的時候,為了防止王輔臣傾向吳三桂,康熙一而再、再而三地給予安撫。 甚至將王輔臣的兒子放歸王輔臣處,以兌現當初自己對王輔臣的承諾,處處體現對他的信任,最危急的時候,甚至康熙更王輔臣稱兄道弟。 康熙能把架子放到這個地步,不單單說明了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更說明了和三藩之戰的勝利必然屬干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王輔臣實際上,還是決策失誤了至少兩次以上。 在形勢對康熙最不利的時候,自己婦人之仁,并沒有聯合吳三桂對康熙動手。但是同時也沒有對吳三桂出兵,去表現一下自己對康熙的忠心,和堅持。在三藩和康熙較量的整個過程中,實際上最占有優勢的王輔臣,結果兩邊的好都沒討到。對于王輔臣而言,無論是吳三桂贏了,還是康熙贏了,他的結局實際上已經注定是個悲劇了。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別看王輔臣曾經打仗說起來厲害得不得了,但是在政治上,無論比起比自己大的吳三桂,還是比起比自己小的康熙,王輔臣的做法簡直就是一個嬰兒。 在最關鍵的點上,最該站隊的時候,他卻搞了個兩不靠。白白錯失了自己最有利的條件。 所以當三藩局勢基本平息,周培公和圖海大軍轉身兵臨平涼的那一刻,對于王輔臣而言,戰就是帶著平涼城30萬百姓跟自己陪葬;不交戰就是自己要給康熙一個交代。 當時實際上周培公已經對王輔臣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紅夷大炮都駕到了平涼城對面的山頭,王輔臣只要反抗,實際上也就是個死。而此刻周培公的一番論斷,實在是驚為天人。 因為他考慮到的不只是平涼的30萬百姓,更考慮到的是多年以后,炮轟平涼城,對自己和圖海將來的處境會產生什么影響?人們早就忘了所以周培公執意要去平涼城勸降,此舉的確很危險。因為就王輔臣的政治智商,你真不知道他會做出什么樣的決定。
若不是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昨天沒被炮轟死,及時出現,結局也許會有兩種走向,是無法想象的結果。
在劇中,對于王輔臣的結局描寫很淡,只是圖海一句帶過王輔臣自殺了,康熙稍作表示的責備了一下,就再未提及。但是在正史里,王輔臣用一人之命,換取了全家及部下的平安。 王輔臣在三藩和康熙相持階段的騎墻態度,實際上已經注定了他必死的結局。任憑康熙再大度,也絕不會再容忍王輔臣的,這是必然。 相反吳三桂若是贏了,王輔臣的結同應該也是樣的。 但是在正史中,康熙卻反而封他為太子太保。這就是在折磨他,因為大贏三藩,天下已定,康熙的威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康熙帝要清算王輔臣,隨時都可以,只要康熙想。王輔臣就生活在這種刀子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落下的恐懼中。康熙20年,王輔臣故意什么事情都不管,也不去上班,然后在家中將新娶的夫人打了一頓,找理由趕出家門。請自己曾經的心腹喝酒,把家財都分了,最后飲毒酒而亡。
用自己裝瘋暴死,拯救了全家老小,以及曾經的部下。康熙得知后,并未清算王輔臣的家人,而只是將他兒子革職了事。從這一點看,他很聰明。
本人是頂端號平臺作者:曉居歷史猜想,喜歡挖掘歷史故事,對歷史中的發生有無限的猜想。歡迎與網友們積極互動,打造頂端號平臺,豐富歷史故事。
關鍵詞:
責任編輯: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