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柳林縣莊上鎮圍繞黨建引領“一條主線”,以實施“五大工程”為載體,突出抓實“十項重點”任務,著力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為全方位推動莊上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實施組織強基工程,抓實黨員管理和黨建品牌創建,讓治理更有方向。鎮黨委發揚“支部建在連上”的光榮傳統,重點抓好“五辦一站兩中心”和農村網格的黨小組設置,完善了基層治理定期分析研判等14項機關日常管理制度,出臺了9項農村黨組織規范化制度,以制度管人、以指標評優,并結合自身實際,細化制定鎮村“兩個清單”,有序推進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工作,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黨建品牌的塑造,是一次擴大黨建社會影響力的過程,鎮黨委以特色黨建品牌創建推動社會治理向縱深發展,樹立了一批“品牌易落地、步驟好實施、群眾得實惠”的黨建品牌,有提升社會治理類、帶動產業發展類、推進精神文明創建類、拓展為民服務類的,比如張家灣村黨支部的“小網格撬動大治理”,莊上村黨支部的“五新引領”;前元莊黨支部的“耕讀傳家、康養新村”等,形成了“一村一主題,一村一品牌”的黨建工作格局,不斷擴大黨建工作引領社會治理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實施干部提質工程,抓實干部選用和教育培訓,讓治理更有力量。基層干部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最終落實者和踐行者,配強干部隊伍基本鏈至關重要,在兩委換屆圓滿完成的基礎上,安排新選派的大學生到崗工作,對機關干部下鄉點重新調整,形成以下鄉干部、村干部、到村工作大學生、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5類型干部構建農村干部的第一基本鏈,充分發揮黨校“陣地”“熔爐”作用,完善了按季度分對象的常規輪訓和專題培訓制度,邀請縣委黨校和職能部門專家充實講師隊伍,通過點題、選題、薦題的“三題式”路徑擬定學習計劃,讓黨校“有班有人有課程”;嚴格“每日一小時”學習制度,班子成員和內設機構負責人圍繞基層治理承擔課題,開展分題培訓、送教進村,將鎮村干部學習交流的平臺轉變為推動工作的思想陣地。
實施發展增效工程,抓實清化收和產業發展,讓治理更有支撐。鎮黨委以產業興旺與治理有效是戰略實施為兩大抓手,扎實推進“清化收”,落實落細“三查兩處”工作法,核心圍繞“兩資四類地”,通過抓專班推進、關鍵少數、黨員群眾“三個主體”,刨根問底、對癥下藥,“一村一方案、一事一研判”,從不規范合同中挖潛力,在陳年舊賬中淘金子,向新增地源要效益,最終是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增加積累,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基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立足自身優勢,通過“黨支部+”路徑,引導各村用好資源,盤活資產,主導參與實施了特色林果、設施農業、訂單農業、食醋釀造等“四大類”農業產業項目,確定了前元莊村康養產業為市級鄉村振興示范點,為“十四五”時期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打下堅實基礎。
實施治理賦能工程,抓實綜合行政執法和風險隱患排查試點,讓網格更有承載。全鎮始終將網格化作為基層治理工作的源代碼,按照地域區劃將全鎮劃分為14個基礎網格、88個單元網格和490個微網格,并從宣傳法律政策、采集登記信息等12個方面,對網格服務事項進行了初步明確,形成了囊括人事物、涵蓋放管服的網格化建設立體框架。探索出了執法人員“人有精神、事有規范、權有約束、責有擔當”和執法工作“隊伍層級化、事項清單化、程序規范化、監管常態化、調度信息化”的“四有五化”的工作思路,重塑了“綜合執法和專業執法”相互補充的“瘦身強身”版的行政執法新體制,強化源頭執法,減少執法周期、提高執法時效,最終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改革目的,徹底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實施文明添彩工程,抓實自治組織和志愿者服務,讓治理更有基礎。拓寬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鎮黨委一直秉持的原則,積極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一約四會”等基層自治組織,完善自治機制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吸納廣大群眾和社會力量積極投身農村公共管理和服務,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大力倡導志愿者服務,廣泛吸納在村黨員志愿者和普通志愿者,建立全鎮志愿者服務隊,利用村級文明實踐站組織開展移風易俗等鄉風文明宣傳活動,組織開展了清潔戶、最美家庭、好婆媳、好鄉賢、文明家庭等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在森林防火等急難險重任務中,匯聚基層治理共建共治的強大合力。(記者 高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