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12時,為期3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正式結束。廣東各地碧海藍天,千帆競發。
開漁也意味著實現“海鮮自由”指日可待,預計最快明后天就會有生猛海鮮,端上餐桌。
這些專屬于開漁的大場面,都回來了
(資料圖)
今天,第二十一屆南海(陽江)開漁節開漁令在陽江海陵島正式發布,900多艘漁船在所有人的見證下,向大海進發。
作為開漁節的“重頭戲”之一,漁家大宴也再度亮相!
兩百桌宴席、超千人齊聚,今年漁家大宴為了更好滿足食客口味,還在網上發起“點菜單”活動,每樣菜式初選兩款,由大家投票決定最終菜式。
南方+記者 陳鍇進 攝
“珠海洪灣中心漁港”國家級中心漁港,今日正式揭牌。
這座新晉“國字號”漁港身處粵港澳大灣區腹地,向東,連接港澳;向西,輻射粵西,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漁獲運輸與銷售十分便利,成為輻射華南地區的中心樞紐漁港。值得一提的是,洪灣漁港也是《沿海漁港等級認定辦法(試行)》實施以來,全國首個通過等級認定的漁港。
南方+記者 關銘榮 攝
廣東各地開漁節還和文旅活動實現強強聯動。
在汕尾,今年開漁節同步舉辦海鮮美食文化旅游節,吸引更多游客到訪觀光。在湛江招商國際郵輪城,2023“紅樹林之城”海鮮美食放送季暨湛江開漁活動正式啟動。“大美廣東 粵享四季”廣東省夏季自駕游系列活動在今年開漁節首次發車。200多位車友從廣州、深圳等地自駕抵達陽江,參加開漁節發船儀式。
漁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魚和漁就是漁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每一網下去,漁民們都期盼著滿滿的收獲。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全國漁民2022年人均純收入24614.41元,比2011年增加1172.28元、增長5.00%。?
“漁船就是漁民的家。”陽江市閘坡港澳流動漁民協會曾慶康說,漁船的造價比較高,一般都在七八百萬一艘,因此,漁民們對漁船都很愛惜,經常保養。
油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以一艘功率1000千瓦的漁船為例,一天僅油耗就要大約4萬元。一般情況下,漁民出海一次要一到兩個月才上岸,運氣不好的話,可能連油費都賺不回來,但如果風調雨順,一艘船一個月甚至能有一兩百萬元的收入。
一艘漁船養活的不僅是船主,還有船上的漁工們。
來自香港的船主楊文偉說,一艘大船出海會帶上8個左右漁工,他每個月會給漁工7500元的基本工資再加上提成,如果漁獲可觀,每個月工資可以達到12000元。
所以漁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平平安安,漁獲滿滿。
迎來開漁,廣海鎮鯤鵬村漁民楊炳輝笑容滿面。葉芷晴 攝
除了捕撈,廣東作為中國第一水產大省,水產品總產量和水產養殖產量也是穩居全國第一。
到底有多厲害?從這幾個數據就能窺見一二。
擁有金鯧魚、羅非魚、鱸魚等20多個主要養殖品種;每10條海鱸魚就有7條來自珠海白蕉,每三條金鯧魚就有一條來自湛江;佛山順德是“中國鰻魚之鄉”,鰻魚產量、產品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占全國的1/5……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省漁業經濟總產值4087.71億元,增長6.43%,居全國第一。廣東省漁民人均純收入22437元,增長0.28%,高于全國漁民人均純收入水平。根據規劃,到2025年,廣東省漁業經濟總產值要達到4500億元以上。
如今,廣東把目光瞄得更遠,瞄準了現代化海洋牧場這片“新藍海”。
5月27日,在湛江市徐聞縣西連鎮,漁業工人將從深海網箱中打撈出的金鯧魚放入運輸船(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邁向“碧海深藍”
如何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建設現代海洋牧場被頻繁提起。
在全球,日本、挪威等主要海洋國家都選擇以海上牧場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深海遠海養殖。
在我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做大做強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省,大力發展海洋牧場和深遠海養殖。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廣東優勢明顯。
從自然條件看,廣東海域面積是陸地面積的2.3倍,大陸海岸線居全國首位,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全年都適合海水魚類養殖。從產業基礎看,廣東海洋經濟生產總值連續20多年居全國首位,海水魚苗產量全國第一。還有高新科技、國家政策資源強力賦能。
具體怎么做?3月10日的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會提到了四點——
一是推動海水養殖轉型升級,建立和推廣陸海接力精準高效養殖模式;
二是發展海洋產品精深加工,推出更多海洋牧場預制菜產品,推動海洋生物資源在保健食品、化妝品、醫藥等領域廣泛應用;
三是強化海洋牧場品牌塑造,打造更多更好的“粵海鮮品”;
四是完善冷鏈物流服務配套,加快構建完備高效的冷鏈物流體系。
南方+記者 張令 通訊員 洪國春 攝
6月20日,廣東目前規模最大的海上智能養殖平臺——“海威2號”在湛江雷州順利下水。這一平臺養殖水體3萬立方米,1個周期可養100萬—150萬斤魚,年產值有望達到7000萬元。
加上“海威2號”,廣東目前已經有四臺養殖平臺投入使用,還有多臺在規劃建造中。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巨無霸”在海上崛起。
靠海吃海,并不意味著看天吃飯。海洋牧場的興起,既利用了資源,又保護了生態,還發展了經濟。
廣東正乘著高質量發展的東風,全力打造“粵海糧倉”,邁向“碧海深藍”。
話題研究員:陳明詩 黃進 陳薇 實習生 陳萌
策劃:張西陸 麥小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