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坐標湖南,有想要特產互換的嗎”“廣西土著申請出戰”“被山東大哥的實在震驚到”……最近,各大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股特產互換風潮。活動規則很簡單,網友各自準備一份家鄉的特產,通過網絡郵寄給彼此。許多網友還在特產互換中標注“真誠”和“信任”,將其視為增進友誼、拉近彼此距離的機會。不過,友誼的小船也不乏“說翻就翻”的情況,8月23日,就有網友爆料,她向網友寄去幾百元的特產,最后只收到兩包紙巾,也有網友稱剛寄出東西就被對方拉黑。
特產互換能夠出圈,與其自帶的新鮮感和情感價值不無關系。這種看似原始的“以物易物”方式,讓人有了觸摸另一個地方、另一座城市的獨特契機,與很多只有本地人才知曉的“寶藏”特產不期而遇,也能使收件人產生一種開盲盒般的快樂體驗。更重要的是,理想情況下,當遠方的互聯網朋友將精心挑選的特產打包寄來,當看到對方用心寫的祝福卡片和“食用攻略”,人們收獲的還有一種情感上的聯結感,大家彼此真誠以待,特產互換的意義就遠遠超過了物品自身的價值。再加上“拆盲盒”類視頻本就頗具話題性,相關內容經由社交媒體發酵和討論后,便很容易引發效仿熱潮。
當然,互換特產并非全都是“歡樂結局”,一些“翻車”的例子也提醒我們,不宜完全給這一風潮罩上粉紅色的浪漫濾鏡。特產互換的本質畢竟是陌生人社交,而信任基礎的缺失是這種社交形式天然的弱點。
要知道,在屏幕那端熱絡地喊你“家人”“姐妹”的網友,可能是真的同你一見如故、希望彼此發展出長久真摯的友誼,也有可能只是將你視為待割的“韭菜”,各種表現親昵熱情的話術,不過是精心偽裝的面目而已。因此,當網絡友誼延伸到現實中,在誠意待人的同時,保持一份基本的警惕心,還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特產互換的風險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雙方的付出明顯不對等,一些人收到他人誠意滿滿的包裹后,要么是隨便寄些東西敷衍以對,或是打著互換特產的名義賣貨,要么直接將對方拉黑失蹤;二是參與者的地址、姓名、電話等個人信息存在著被泄露的可能,一些網友甚至受到不止不休的騷擾。
對此,可以通過一些前置的防范措施,盡量規避掉潛在風險。比如,在參與特產互換活動前,應與對方有基本的交往和了解,并保留網友的微信、電話等聯系方式,避免對對方所知甚少便一時“上頭”郵寄特產的情況。同時,互換特產時,“談錢”并不傷感情,雙方提前約定好特產預算,既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準備,也能防止價差過大的尷尬。而且,明確的事先約定,可以在發生糾紛時作為維護自身權益的證據。參與者同時郵寄包裹并及時發送快遞單號、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擔保等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信任困境,讓彼此都安心。此外,為防止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不妨對自己的名稱、地址等進行必要的模糊處理。
其實,特產互換活動最大的吸引力,不只在于物品具體的價值,更在于它所帶來的未知欣喜和彼此善意相待的真誠。大家在保障自身權益的基礎上量力而行,珍視這份難得的體驗,才不負雙方信任,發揮出這一形式所特有的正向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