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為了深化面向未來的通識教育改革,7月10日-15日,晉中信息學院2023暑期“博雅計劃”通識骨干培訓在上海拉開帷幕,相關校領導、行政骨干,通識教學部及特色部門負責人、骨干教師等共計40人在上海參加了本次培訓。本次培訓從理念、教學、管理、研學四個角度加強學校通識教育板塊各部門的深入交流,切實思考探索學校通識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與有益舉措,共謀通識教育的長足發展。晉中信息學院副校長陳春苗在開幕式中致辭。陳校長首先對多年來持續為學校通識教育發展給予幫助和啟導的復旦通識專家團隊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向長期扎根學校通識一線的廣大教師致以誠摯的問候。她講到,經過近10多年的發展,學校已經形成了涵蓋遠景學院、通識教學部、創意寫作學院、科幻學院、電影評論中心、名師課堂等部門的一體多翼、同頻共振、協同聯動的通識教育新格局。著眼當下與未來,通識各部門應互為負責、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學科素養與核心能力、夯實教學理念與方法、完善課程設計與實施,在與通識課堂的無數次交鋒中遇見更好的自己,也希望大家能夠全程用心感悟、深刻領會、深度交流,讓各位專家帶來的真知灼見照亮學校通識事業新的征程。理念篇:回望通識教育育人初心 為了進一步凝聚通識教育培養全人的初心,晉中信息學院通識骨干教師與國內專家面對面一起回溯過去,展望通識教育未來?! ?月10日上午,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辦公室主任劉麗華作題為“我們為什么需要通識教育”以及“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的講座。對通識教育的理念、現代大學通識教育內涵、國外通識教育實踐、中國通識教育的特點與現狀等內容進行介紹,并分享了復旦大學在通識教育頂層設計、目標定位、課程審核與教學改革方面的寶貴經驗。劉主任分享完畢后,教師就復旦大學通識課程的考核方式、游學經驗進行提問。 7月12日上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分會秘書長、《通識教育:困境與希望》作者、北京理工大學龐海芍教授作“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的講座,系統性梳理了素質教育起源與內涵、國內外通識教育的諸多模式發展動態。龐教授《通識教育:困境與希望》一書,是十余年前集團三校通識教育工作者的啟蒙讀本,此次現場受教,受龐教授感召,更進一步增進了老師們的教育熱情。龐老師分享現場,教師就學校通識教育的痛點問題向龐教授請教?! 〗虒W篇:通識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 為緊跟時代步伐,深化學校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圍繞課程建設、教學方法、雙師授課等方面進行專題培訓與展示?! ?月10日下午,復旦大學趙斌教授做“知新而溫故:理科通識教學中循序漸進的PBL教學模式”主題講座。他指出課堂中存在兩大誤區:一是老師講課精彩,學生就能學好;二是教學質量取決于教師上課質量。以上兩個誤區主要集中于三個問題,分別是如何評價教學質量?如何讓學生收獲更多?授課的用意是什么?基于以上問題,趙教授認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高效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在技術的輔助下,利用海量的知識、經典的材料,和小組成員“同甘共苦”,靈活采用視頻課程報告、小組互評等方式,真正促進“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改革。之后晉中信息學院教師就項目式教學與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區別向趙教授請教。 7月11日下午,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系李宏圖教授帶來題為“全球視野與學生能力培養”的講座。李教授從復旦通識“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模塊的定位與目標出發,全面剖析了歷史通識課為學生提供知識、視野、思維方面的重要價值,并以《歐洲文明的現代歷程》課程為例,展示了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等多個角度的觀念融匯。他尤其強調,在歷史通識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變化與挑戰所需要具備的批判性、創造性、合作性思維能力。本次培訓結束后,晉中信息學院副校長陳春苗副教授為李教授送上伴手禮平遙推光漆器?! ?月11日上午,晉中信息學院周立萌、趙云老師以《從小說到電影》課程為例,以“降臨:向死而生”為題進行了講解,將電影學科中的影像、敘事風格、鏡頭語言和文學中語言學、敘事節奏、哲學以及影視藝術和文本藝術的完美結合。并就雙師授課中教師的相互配合、課程內容的選擇、磨課方法等方面與參會教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管理篇:教師團隊建設與教學效果評測 通識教育成效的測評與通識課程的考核方式事關通識教育的整體水平,為明確學校通識課程考核方式,做好通識課程的整體測評,特意邀請集團董事會秘書戴蘇、復旦大學熊慶年教授、復旦大學王欣欣老師開展相關講座。7月11日上午,中國新商科大學集團董事會秘書戴蘇分享“GROW提問機制”給與會老師帶來了重新規劃工作與生活的有效思考模型,她通過“為什么提問那么重要”“為什么提問那么難”“有哪些提問類”等問題,引導大家共同導出“GROW”提問模式。為了更好理清GROW模型的運行機制,透過現象找尋本質,在會議現場與老師們就具體問題進行示范。戴蘇老師指出,通過這種引導式提問的方式進行自我剖析和解釋后,能夠增強其自我價值感與自我認同感,并激發出提問者的潛能。7月12日下午,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欣欣博士探討了現行評價體系的現狀與問題,剖析了當代教學評價理論與原理,詳細闡述了“高能課”教學質量測評系統的設計理念及其在中國通識教育現狀調查和質量診斷上的應用。通識教育作為構建優秀大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系統有助于全面動態評估課程質量,促進高效能的教與學,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對推動大學通識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分享完畢后,晉中信息學院教師就通識課程質量測評等問題進行請教。 7月13日上午,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熊慶年教授在“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講座中,對通識教育的源流進行溯源和理清,剖析了國內外通識教育沿革與規模,以及通識課程教學的核心問題。明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不是兩種教育,“通”是指貫通,通識教育的當代使命是,抵抗高速工具化、功利化傾向,沖破專業壁壘,克服片面專業教育的影響,防止兩種“文化”的分裂,應對全球化發展需求。分享完畢后,晉中信息學院教師就通識課程建設的注意事項與老師進行交流。 研學篇:實地調研參觀及研討 在理論培訓之后,晉中信息學院通識教師前往了復旦大學,正式拉開研學之旅。作為國內通識教育的先行者,復旦大學的校史館詳細記錄了其發展歷程。館內展有千余幅圖片,呈現了復旦大學百余年發展的縮影。大家在講解員的細致介紹下,晉中信息學院教師了解到復旦歷任校長和杰出校友前輩們的奮斗故事,以及復旦大學從創立、遷址、從一所海派私立大學轉為公立大學、從院系調整到全面通識教育的發展歷程。在參觀過程中,老師們深刻了解到復旦取得現有成就的來之不易,體會到了各位有志之士的奉獻精神。復旦大學博物館現有藏品約兩千多件,包括各種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書畫、臺灣原住民文物等各類藝術珍品。老師們在古樸典雅的建筑中感受著人類文明的精度與溫度。此外,老師們還前往了陶藝館、書院進行參觀學習。在參觀陶藝館進行的研學活動中,通過包春雷老師藝術教學實踐分享,大家也感受到了通過陶藝課堂實踐傳遞出的美育理念。 通識教育的使命是培養面向未來的優秀公民和創新人才,在10來年的教學實踐中,晉中信息學院通識板塊始終堅持未來面向與問題導向,以跨學科的課程體系,多部門協同育人的模式,受到國內同行的關注與肯定。本期上海之行我們與通識專家面對面交流,以專項研學為抓手,跨領域、多角度探討通識教育未來發展方向,切實提升了學校通識隊伍的業務水平。希望以本次培訓為契機,助力學校通識教育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